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兔年春节后,震坤行董事长陈龙发了一份内部信。他说,“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增强我们的供应能力,真正实现供应驱动成长。”
7月初,位于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震坤行智能制造(苏州)有限公司迎来培土奠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震坤行首个购地建设项目。该基地投资预估1亿美元,计划建设总面积逾3万平方米。产品品类以非标精密金属加工件为主,包括非标高端紧固件、FA机加工金属件等,预计2024年9月底竣工。
陈龙在现场强调,MRO(注:Maintenance, Repair &Operations;通常是指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不直接构成产品,只用于维护、维修、运行设备的物料和服务)市场不能仅仅满足于搭建一个平台,把需求端和供应端撮合到平台上进行在线交易。一些头部的平台型电商具备着更深度和更精细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应回归到MRO降本增效本质,投身上游研发生产环节,增强供应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产业互联网的大势所趋,促使MRO平台备受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B2B领域的商业总体上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行业格局分散、流通效率不高,这使得国内MRO产业互联网尚处早期。
中金公司测算,2022年国内头部MRO企业渗透率不足0.5%,远低于欧美及日本成熟市场头部企业2021年超5%的渗透率水平。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MRO作为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基础物资,旺盛的刚性需求带来万亿级市场容量,同时企业数字化意识觉醒,加之有持续深化的数字经济政策和数字技术的驱动,我们预计我国MRO市场2025年规模有望达约3万亿元。”中金公司认为。
目前,我国工业品B2B行业正处于由在线交易向产业互联的过渡阶段。这其中,以震坤行、1688、京东工业品等为代表的头部MRO企业正在转向产业互联网模式。陈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从长期来看,MRO的电商价值并不够,还需要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或者定制化制造能力,这是数字化时代、智能制造时代非常显著的特点。”
在陈龙看来,在MRO这个长尾市场,需要具有数字化能力的渠道商来扮演主导角色,从工业品在线交易走向工业品协同制造,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降本增效。
MRO平台为何布局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对于高效赋能实体经济,优化现代化产业链分工发挥着重要的话语权角色。
今年7月,上海正式发布了《上海市促进产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产业互联网平台交易额突破3.3万亿元;引育1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总部设在上海的震坤行,自然会成为政策的受益者。但陈龙需要思考的是,在整个工业制造领域,MRO平台应该向何处升级?
从链条上看,MRO平台是企业采购链条的中端,通过打通上下游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改善整个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从而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麦肯锡曾测算,整合采购并减少交易量可以将MRO供应链中的增量成本削减2%到10%。
目前大多数MRO企业利用了B2B电商平台,虽然有效将下游客户的需求反馈传导给上游生产厂商,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但仍存在进一步提升产品获取的集约度的空间。
而最关键的是,要持续满足客户降本增效的需求,就必须从供应链的交易环节流通环节升级到研发生产环节,创造新的客户价值。
于是,震坤行在太仓开展了一场“试验”——建设一个智能制造样板基地,迈出了投身上游研发生产环节这一步。通过震坤行太仓智能制造基地,陈龙想研究智能制造究竟该怎么实现。“太仓基地有设备、有研发,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品类来判断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不过,陈龙也强调,太仓智能制造基地将会邀请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合作伙伴能够做的,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参与具体的制造。”
产业互联网时代,MRO企业的确需要去理解智能制造的逻辑。
“智能制造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客户导向,越来越根据客户的需求来生产。”陈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整个制造业以前是规模化生产,备好库存进行销售,“而现在依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生产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是典型的数字化时代的表现。”
事实上,MRO企业拥抱产业互联网的背后,正是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订单流转效率、改善库存管理,优化产业链运行情况。这恰恰是陈龙想要在太仓智能制造基地实现的:更强的敏捷能力,更规模化的非标制造能力、更精准的客户定制化生产能力,以及轻量化的库存管理水平。
MRO领域也能出现“链主”震坤行、美国固安捷等头部MRO企业大多以自营方式开展,虽然早期铺陈速度不快,但底盘根基较厚,并真正切入MRO产品的供应链条。然而,由于工业品品类繁多,且不少工业品标准化程度高、壁垒低,这使得MRO企业之间差异化程度并不高。
即便是各家公司之间历史产线布局领域不同,但后续在资金等资源的支持下实现品类扩充,各公司之间的品类差异化即可得到填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奔赴资本市场的MRO企业已经出现。今年3月份,震坤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募集2亿美元;同样在3月份,京东集团宣布分拆京东工业于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融资金额尚未可知。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加持下,MRO市场的竞争必然激烈程度更甚。
陈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传统意义上的MRO市场非常分散,但从长期判断来看,它一定有一个逐渐集中的过程。“特别是数字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能力的协同下,大型平台型企业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难看出,陈龙把数字化能力视作MRO企业之间拉开差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甚至,这有可能使得MRO领域也出现“链主”角色。
“我判断在这种长尾型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渠道型的企业如果做得好,是有机会发展成‘链主’型的企业。”陈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然而,整个供应链领域存在很多创造价值的空间,比如说在交付环节、客户现场的仓库管理环节、生产线旁边的物料管理等,这些环节都需要数字化创造降本空间。
不过,陈龙还是会强调,每家公司都有自己擅长所在,“几家公司共同竞争,才能确保我们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而MRO企业最后的竞争在哪里?无非是在持续运营的过程中,谁的效率更高,谁的专业性更好,谁能给客户创造的价值更大。”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我国MRO市场或将以4.5%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可以肯定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觉醒之下,MRO企业搭乘着产业互联网升级的东风,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