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大大小小的亲子游、研学团成为各地景区一道亮眼的风景,孩子们走出“题海”和培训班,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时间。
(资料图片)
不过,校外培训治理任务仍很艰巨。暑假刚刚开始,某地就查处了一起违反国家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责令机构退还尚未交付给学生的服务费用合计超过1445万元。
对于校外培训行业来说,“双减”是一道分水岭。“双减”两年来,校外培训行业走过了动荡,迎来了确定性。为了总结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梳理校外培训行业发展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刘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经过两年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完成了全面转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稳步推进,年底前有望在设置和准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于隐形变异培训治理等难点,需要理性分析,标本兼治。
AIGC等前沿技术引领校外培训行业转型创新,数字化教育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但也带来创新与合规的争议。刘林认为,应该支持、鼓励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减轻学生负担,但各种“智学”产品与服务要做到内容合规、使用安全。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转型《21世纪》: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双减”工作的重点,如何评价这方面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
刘林:“双减”开展两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全面转型。
一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性质实现全面转型。过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营利性机构,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按照规定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现了从追求营利甚至暴利向公益普惠的历史性转折。这切断了资本过度营利与行业变异、畸形发展之间的利益链条,从而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内容走向全面规范。通过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超前超纲教学,以及使用不规范培训教材等现象大大减少。
三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营销方式发生全面转变。过去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商业性营销方式消失,转变为符合教育规律的宣传推广方式,大大减轻了“剧场效应”,由校外培训机构营销引发的焦虑历史性下降,也降低了合规机构招生成本。
四是校外培训机构的风险矛盾全面减少。培训机构的预收费纳入监管,家长资金安全得到保障,可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风险隐患。以前学科类校外培训引发的纠纷占整个校外培训纠纷的70%多,现在有的月份降到了不足5%。
《21世纪》: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转型、压减规模后,运营情况如何?
刘林:截至去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由原来的12.4万个压减至4932个,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来的263个压减至34个。以线上培训机构为例,目前有一半的线上机构开展有规模的业务,经过2021年的急速转型、2022年的稳健发展,相比转型前,培训机构的运营等成本大大降低,健康程度不断提高。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隐忧。一是一些地区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标准偏低,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投入教研,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学质量。二是一些培训教师因为收入减少而转到隐形变异培训中,对合规机构造成冲击。三是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多引导少,促进培训机构创新发展的举措不够。
各地积极探索高中阶段参照办法《21世纪》:“双减”意见规定,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同地方的举措不统一,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运营的灵活度更高,这是为什么?
刘林:全面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一个坚实基础,是截至2020年底,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均衡发展,通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刚刚提高到90%以上,各地高中学校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如果优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再被压减,会导致地方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更加匮乏。比如,现阶段高中学校美育工作发展不均衡,一些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批专门针对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校外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明确对于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引入校外培训机构艺考培训资源,为艺考学生提供集中辅导。通知本着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为满足广大学生艺术教育需求、成长成才需要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路径和现实保障。
高中阶段教育前有中考后有高考两道竞争性公开选拔,是考试指挥棒作用最突出的教育阶段,“吃不饱”和“学不会”的学生群体有强烈的需求。所以,从高中教育未全面普及和校际差异大的实际出发,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由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本省高中阶段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如何参照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是现实可行的,现阶段还不宜全国“一刀切”。因地制宜,在中央大目标、总方针指引下,许多政策在各地实施中都是有差异的,不独是教育如此,很正常,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1世纪》:面对各地不同的监管政策,会不会出现培训机构监管套利的问题?
刘林:从实际情况看,因为有“参照”这个基本要求,所以各地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监管措施,尽管有些差异,但基本原则、方针特别是导向是一致的,差异点并不多,而且现在信息公开透明程度高,信息交流密度大,所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去“套利”是难以持续的。
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一直倡导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主动转型与自律。
第一,倡导培训机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机构首先要遵守当地的规定,不要拿外地的规定说事。根据地方的学情、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尤其是对于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国“一网通”不代表“一网同”,要对不同地区提供不同的本地化服务。
第二,倡导培训机构公益普惠转型发展。尽管现在各地对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要求有些不同,但是机构自身发展要自律,主动服务惠民。目前看,两年来,在各地政府部门引导规范下,一是高中阶段合规机构学科类校外培训价格并没有出现有些专家预测的大幅上涨情况,有些地方还降了。二是总体上培训时间比“双减”前也减少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还给了孩子。三是广告大战争抢生源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数字教育要创新与合规相统一《21世纪》:数字化给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校外培训因此出现了哪些新机会?
刘林:在AIGC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教育科技企业可以发挥资源与技术的整合优势,积极与文化、出版等相关行业开展合作,利用智能生成、数字创作、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手段推出创新教育产品。一是产生一批通过大数据结合、集成了真人优秀教师能力和经验的虚拟教师,它可以弥补现有优秀师资力量不足的教育短板,发挥助手、帮手作用。二是与精准学相关的学、评、测工具会越来越多,对学生能力、潜质进行精准记录与测评之后,开展个性化的教学、练习。三是学习机、词典笔、智能台灯等教育硬件品类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智能穿戴类学习产品值得进一步投入,通过可视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实操实训的水平。
教育科技企业要做优做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要体现教育的初心、遵循教育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比如要规范训练生成式AI,什么样的数据训练出什么样的虚拟教师,我们肯定不希望训练出满口脏话、谎话的虚拟教师。
教育科技企业要坚持核心竞争力建设为先,不要只是简单的互相模仿,不要走同质化发展道路,要提高内容和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多元化业务领域,提供与学校、家庭不同的差异化教育服务。
《21世纪》:目前教育行业进行了一系列产品创新,包括推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机等智能教育产品,可以自动推送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如何推动创新和合规的统一?
刘林:应该支持、鼓励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教育质量,这有利于加强薄弱地区、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供给,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精准学习减少参加校外培训,减轻学习负担。
智能教育产品提供者应按照“双减”政策要求,做到内容合规、使用安全。一是不能利用智能教育产品开展违规业务,智能教育产品可以引入校外培训所积累的资源成果,但要与校外培训切割,也不能诱导用户额外购买高价资源。二是不能利用智能教育产品渲染教育焦虑,现在有的智能教育产品的营销方式还是以前校外培训的套路,声称学生如果不买这个产品成绩就要落后,这些是要坚决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