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去年12月,美国通过《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再度渲染“中国威胁论”,针对中国实施的“印太战略”愈演愈烈。当前俄乌冲突仍无结束之势,美国借冲突牵扯台湾问题并努力合理化其向印太渗透之举。从佩洛西窜台到韩国试图重启萨德,如今美军第三支多域特遣部队(MDTF)将于5月前实现全面作战能力,届时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力又将进一步增强。原本应为战略牵制的俄乌冲突为何成为美国“东风”,而“印太战略”是否真将如美国所愿?二十多年来,美国历届政府都试图将外交政策的重心从中东转向印太。尽管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们仍然发现优先考虑印太地区很难成为美国战略前景的核心。“911”事件迫使布什政府将其主要重点放在反恐上。叙利亚内战以及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崛起消耗了奥巴马政府大部分的精力。尽管特朗普政府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中心,但其“美国优先”的框架甚至让美国自己的盟友都感到不安。但事情或许在2021年发生了转机,拜登上任后将外交政策锚定在印太地区,3月发布的《过渡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指南》称美国的“重大国家利益”迫使其与印太地区建立最深的联系。除此之外,拜登政府还任命了一个专注于印太地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2022年2月,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与该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新版《印太战略》,这是拜登政府针对重点地区发布的首份战略文件。而在该战略发布后不到两周,俄乌冲突的爆发引发大量评论猜测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尝试再次遇到障碍。不过,回顾过去,美国去年在印太地区取得的进展可以说比本世纪的任何年份都更大。这一结果主要归功于两个因素,一是拜登政府推进印太政策的积极努力,二是俄乌冲突在亚洲引发的焦虑。在去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达了亚洲国家的普遍情绪,“我自己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今天的乌克兰可能是明天的东亚”。2022年5月,美国宣布成立“印太经济框架”(IPEF),该框架由14个国家组成,各国加起来约占全球GDP的40%。这个围绕贸易、供应链、清洁能源和反腐败等议题构建的新集团最显著的特征或许是包含了七个东盟成员国。6月,美国又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共同发起了“蓝太平洋伙伴”(PBP)。此外,在这一年由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成员国也召开了两次领导人会议。这些会议产生了多个跨领域广泛合作协议,包括大流行病防范、气候变化和新兴技术等。美国还与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韩国签署了深化军事和情报合作的协议,共同承诺增加国防开支。许多观察家认为,俄乌冲突将阻碍美国在中国复兴之际将战略重心定位到印太地区的努力。但美国与亚太国家达成的多个合作说明俄乌冲突并未牵制其重返亚太战略,迄今为止,拜登政府在亚太地区追求优先地位的目标仍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实是,随着美国政府的更迭与亚太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亚太再平衡”对现在的美国而言并非触手可及。首先,两党对自由贸易协定的态度转变限制了美国扩大其在亚洲经济足迹的能力。2017年,特朗普上任伊始就决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不再是“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签署国之一。同时美国也不属于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涵盖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约占全球GDP的30%。美国这些举动变相提升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没有了贸易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插手亚太经济的能力。其次,中美关系无限期恶化或将成为“再平衡”的另一个障碍。中美关系当前的发展趋势让东盟成员国愈发感到不安,他们担心“四方安全对话”会取代地区集团成为亚洲地区安全架构的核心板块,同时也越来越担心大国竞争会限制本国的外交政策。正如2022年9月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Vivian Balakrishnan)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的国家被迫分成两个阵营,中间只有一条线,那么我们在亚洲不会有好的结果”。最后,美国国内政治的动荡也将成为“拉后腿”的潜在原因。2024年大选即将到来,美国的亚洲盟友们必须权衡另一个“美国优先”政府上台后的可能性。这种考虑可能会限制他们加入中美竞争的意愿。毕竟,美国对印太地区的关注程度可能因一届政府实行的政策而变化,但中国在该地区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这一事实却将持续存在。因此,美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减轻盟友对其政策持续性的担忧,将决定美国“印太战略”能否深入人心且真正取得成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