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行走在铜陵市郊区大地,随处可见绿意盎然、清波绿水、鸟语花香,游人隐于山水之间,一幅步步是风景、处处能游的美丽画卷正在山野间徐徐展开。
(资料图片)
近年来,铜陵市郊区经过不断地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旅游景区景点逐渐增多、旅游节庆活动逐渐丰富,全区旅游事业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乘着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东风,该区充分挖掘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依托“一核、三带、多点”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着力推动“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古镇新梦,蹚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走进位于铜陵市郊区的千年古镇大通,沿着四方石铺就的道路进入澜溪老街,抬头望去两边皆是青砖黛瓦马头墙;来到大通历史文化主题展馆,清末民初时大通的繁华景象一览无余;乘船过江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和悦老街上,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繁盛时期的“小上海”……这座古镇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它历经千年风霜洗礼而积淀下来的那份厚重与沧桑。
大通,古名“澜溪”,唐代在此设大通水驿,北宋时期正式建镇。古镇依山临江,交通便捷,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清末民初,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客流如织,有“小上海”的美誉。历史上,李白、杨万里、王阳明、刘大櫆等名人都曾经在这里流连驻足。南宋诗人杨万里《舟过大通镇》诗云:“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更是让这座小镇声名鹊起。
大通镇的核心街区是澜溪老街,这里现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店、传统手工作坊和民居等。青砖黛瓦筑成的徽派房屋,坚守上百年的理发店等老字号店铺,大通茶干、小磨麻油等当地特产,引人驻足。
与澜溪老街隔江相望的是和悦老街,沿街建筑整体看来较为破败,断壁颓垣随处可见,但马头墙、吊脚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却仍基本保留原貌,墙体上一些老商号的标志也依稀可见,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
俯瞰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和悦洲景色如画。和悦村位于和悦洲上,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和悦村的和悦老街曾经有着三街十三巷的规模,是目前我国唯一存世的在江心洲上的历史街区。
附近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利用半自然条件对江豚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目前有12头长江江豚生活于此。长江江豚有着厚实的身躯、圆润的脑袋,嘴角微微上扬,看起来仿佛是在微笑,因此被称作“微笑天使”。
在位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和悦洲上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基地,新生幼崽小江豚依偎在母江豚“斑斑”身边,嬉戏玩耍。
昔日的繁华尽管已随江水流逝,但融入血脉中的那份气质和厚重感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如今,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大通正成为八百里皖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八方游客。据统计,2020年、2021年、2022年,大通镇接待游客数量分别为35万人次、45万人次、55万人次。
据了解,近年来,大通镇已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休闲集聚区”“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级首批旅游休闲街区”等一系列荣誉,千年古镇正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串点连线,匠心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近年来,铜陵市郊区充分利用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文旅品牌活动,如:2017年举办了大通古镇“全国龙舟邀请赛”,2018年举办大通美食文化旅游节,连续多年举办了灰河乡葡萄旅游节、周潭大山桃花节、铜山百姓春晚、大通春节舞龙灯等一批文化旅游活动,逐渐提升郊区文旅知名度。
近年来,铜陵市郊区灰河乡积极发展葡萄产业,推进农旅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图为果农在葡萄种植基地采摘葡萄。
2023年3月,铜陵市郊区安铜办举办首届樱花节主题活动,盛开的樱花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拍照。
铜陵市郊区现有“长江拐弯、大海回头”的大通古镇景区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周潭大山景区2处A级景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5处(灰河乡、大通镇、安铜办、铜山镇、陈瑶湖镇),省特色旅游名镇1处(大通镇),省级旅游示范村6处(东风村、大院村、南泉村、五洲村、水圩村、大山村),省特色旅游名村1处(大山村),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处(大山村)、省特色美食村1处(大通镇和悦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遍布城乡。同时,南泉古民居和枫沙湖、陈瑶湖以及普济圩一望无际的稻田等资源景观也有一定知名度。
铜陵市郊区拥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市级13处,县区级3处。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8个,县区级2个。此外,以大士阁为代表的佛文化、以南泉禅寺为代表的禅文化、以鹊江龙舟赛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氛围浓厚。
铜陵市郊区依托旅游资源特色,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综合地理区位、交通格局、资源特色、市场潜力等产业要素,形成“一核、三带、多点”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打造一个核心聚集区。将大通景区作为郊区文旅发展重心,通过政府投入、合作运营等方式,深挖古镇文化、长江文化,运用5D技术开发沉浸式引流互动产品。同时,打造垂钓小镇品牌,在祠堂湖水域发展休闲钓、渔园农庄发展竞技钓,聚集人气,带动大通片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发展。
构筑三条协同发展带。周潭乡村旅游发展带。促进周潭大山2A景区提质升级,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持续打造东乡武术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品牌,加强国保汤家墩遗址、区保八角亭保护力度,重点打造周潭桃花节文旅品牌,拓展桃子、梨子、草莓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休闲游线路。灰河乡村旅游发展带。以普济桑田项目为中心,串联环枫沙湖区域,联动勇春农庄、甜蜜家庭农场、桃源农庄等老字号农庄,突出葡萄、黄桃、瓜蒌籽、优质稻米等名优农产品,打造农事体验休闲游线路。铜山乡村旅游发展带。重点突出“文化+茶产业”的定位,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发挥铜山镇禅茶协会作用,以采茶、制茶、品茶、茶道展示等多种形式,打造旅游品牌。整合南泉古村落、南泉禅寺等景观资源,打响铜山镇的“茶+古村落+南泉禅”名片,打造茶文旅研学精品体验线路。
铜陵市郊区周潭镇大山村,五彩缤纷的花海与村庄、田间小路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诗意画卷。
铜陵市郊区铜山镇杨村村茶园,满目葱绿,景色如画。
做强多个旅游节点。鼓励单点突破、节点引领,如以大院村山礼文化为代表的农家乐,以勇春农庄为代表的农事体验,以陈瑶湖镇水圩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基地,以鸿基农业为代表的樱花林季相景观等,打造旅游网红打卡点。
描绘蓝图,做好文旅“绣花”功夫
2023年,铜陵市郊区积极塑造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七大行动。创建省级精品主题村1个(大通镇大院村),培育精品民宿2处(铜山镇徽茗园民宿、周潭镇山水农庄),培养经营管理人才2名,打造“双微”提升点30处,启动风景廊道设计方案编制,完成旅游风景道郊区路段建设。形成“一乡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持续打造周潭大山桃花节、安铜樱花节、灰河葡萄节现有文旅品牌,谋划打造大通美食评选、大通白姜文化节、灰河音乐节、铜山禅茶旅游线路推广、大通健步走、大通景区端午国庆主题活动。
持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垂钓产业。围绕大通片区历史文化、环境特征、古迹名胜、民俗等现有资源,打造大通垂钓小镇,在大通祠堂湖打造休闲垂钓区域,在渔园农庄打造赛事垂钓区域。建成路虎小镇。在周潭镇大山村建设一座路虎车越野营地,并配备越野环线、接待中心、帐篷酒店等附属设施。打造季相景观。充分利用大通镇新一村200余亩樱花林、周潭镇大山村1000余亩桃花林、普济桑田约千亩油菜花田等季节性景观,打造郊区网红打卡点。同时,在周边布局民宿、农家乐、土特产品等旅游业态,让自然人文景观转变为有“看头”、有“玩头”、有“赚头”的旅游产业。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盘活用好郊区文物。完成汤家墩遗址安防工程、八角亭修缮工程,启动大通天主教堂钟楼修缮、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消防和展示利用工程,积极向省文物局争取省级文物保护项目资金。非遗项目提质升级。积极响应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习研培计划。协助现有区级、市级非遗申报市级、省级非遗。继续举办线上线下“非遗购物节”“非遗流动夜市活动”等活动。
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区域风情多彩和谐,特色风物奇异富饶。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和观光打卡地日渐升温。如今,郊区正以昂扬奋发的姿态,把“美丽资源”一步步变成“美丽经济”。(文/周若扬、陈磊,图/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