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发表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用NASA阿波罗登月计划任务期间收集的月球土壤中种出了植物。这是植物第一次在月球土壤中发芽生长,为在月球上种植提供氧气和食物的植物奠定了基础。
美研究人员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离月球基地更近了吗?
理想很完美,现实很残酷。
这个实验,并不能证明未来月球基地就能够实现。
(相关资料图)
因为——没有成分相同的月壤。
人类仅仅取了千万亿亿分之一的月壤来种菜,无法推广到整个月表。
单纯用本次研究来推测整个月壤是否有可能种菜,无异于我们摸着大象的脚跟,来猜测它有多高。
按照主流的理论,月球和地球在50亿年前,都是相同的星际物质,它们的成分有着相同的基础。
不过,月球的具体形成过程,让地球和月球表面的成分产生了差异。
45亿年前,一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撞击了原始地球:
撞击后,地球和月球形成。
月球形成曾有诸多学说,现在撞击说已是主流,NASA和BBC做的视频或纪录片,都是直接采用撞击说。 动图来源于 BBC纪录片《我们真的需要月亮吗》。这一次大撞击,一些碎片和尘埃成了月球的组成部分,这可能让月球的元素组成,相对来说更轻的元素更多。
但由于地球足够大,在早期熔融状态时,重元素更容易朝着地核下沉。再加上后来丰富的地质活动,尤其是板块运动、熔岩、火山、这样地球形成了和月球迥异的物质交换。
这就造成地球不同区域、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成分、元素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你让现在的植物在30亿年前的地球种植,也根本存活不了。
大气经过了三代的演化,期间经过了各种地质活动、蓝藻,才有了今天的大气成分。
5亿年前苔藓登陆,4亿多年前出现蕨类植物……植物对土壤的改造也至少经过了数亿年,才在地球上形成了有机质丰富,含大量碳、氮的土壤。
当然,地球质量足够大,也才锁住了大气中的氮和碳。
月球土壤的硬伤在于,相对于地球它没有经过足够的沉积作用。铁、铝等金属元素大量存在与月壤中,对植物造成氧化/盐碱胁迫,这是本次研究中,拟南芥成长速度减慢5倍,成长质量差的根本原因。
本次的实验还是短期的,月球本身没有大气,早期的氮元素基本散逸。而原本就比较少的碳,也一直在散逸。现在即便还有,也已经极少。
如果长期实验不提供地球的碳和氮,拟南芥也必然死亡。
这次的研究,这和中国研究月壤得出的,月壤不适合种菜的结论,并不矛盾。你不提供水、碳、氮,的确种不出来。
作为对生命最重要的两种元素,氮、碳的缺少,是最大的硬伤。
不过还是得庆幸,地月同源,地球上的某些盐碱地可能存在和月壤比较接近的地方。
既然地球上有适应盐碱地的植物,并且我们在盐碱杂交水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么通过基因工程对植物进行改造,以适应月壤并非完全不可能。
但真正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得到更加合适的月壤。
虽然月球直径只有地球三分之一,它的沉积作用不明显,但还是有沉积作用的。
尤其是早期月球同样是熔融状态。
大量巨型陨石的轰击,既可能给月球带来全新的物质,也可能让地表和地幔物质进行交换。
月球形成早期,早结晶、下沉矿物比晚结晶、下沉矿物密度更小,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地幔重物质下降、轻物质上升,出现“重力”翻转,给月球内部物质组成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以上的各种原因,都可能让不同地方的月壤成分,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月球矿物测绘仪下,月球表面元素的不同丰度:
甚至月球北面的艾特肯盆地表面,还出现了放射性异常,这是地幔物质早期被陨石撞击而出的证据:
随着月球冷却,这些重物质再也进不了月球内部了。
人类早期挖回来的月球物质,更多是为了推测月球的演化,本身就不是为了种菜的。月球北面的研究,对分析月球的演化至关重要。虽然美国人最早分析月球结构,但月球北面,却被我们“捷足先登”。“玉兔二号”月球探测器,已经掌握月球地下40米的地质分层结构。
总的来说,月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元素组成,是可能存在巨大差异的。
如果在月球表面有选择性的挖,是可能找到铁、铝元素更少,更加适合种菜的月壤。
但相对于地球,这样的月壤可能并不多。
当然,月壤中氮、碳缺少的硬伤,可能需要地球持续不断的输送,但至少比全部土壤需要运输好得多。
在未来开发月球时,可能成为稀缺的争夺资源。
目前月球上已经被探知具有一定的水资源,根据开采难度很成本,直接地球输送水资源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其实,未来航天技术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个耗能更低的选择,那就是从彗星上获取氮、碳和水资源。
彗星是个好东西,从寒冷的奥尔特云而来,氮、碳、水的丰度都还比较高,甚至还可能存在一定的有机物。
至于钾肥和磷肥,月球上有含这两种元素丰度颇高的斜长岩石。
无论从月壤的改造还是植物本身的改造,未来在月壤上种菜都是有一定基础的。
但个人认为,月壤的改造可能会更加实际一些。
最需要解决的依旧还是水、碳和氮。
相对来说,能源获取问题其实在月球上还比较好处理,白天光伏、晚上核裂变堆。如果基地的表面,用光伏材料包裹,甚至有可能尽可能解决白天过热的问题。但哪怕如此,基地白天过热晚上过冷的问题,依旧是需要解决的。
在月球土壤改造之前,无论水培、箱式培养都是可以暂时替代的,只不后两者会面临长期的材料运输问题,前者则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至于直接人工合成有机物,单纯从技术上来说,可能会更加的遥远。既然人工合成真的成熟了,你还是要解决水、碳、氮的资源问题。
以上的这些,都需要解决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材料运输。人类整个航天史上发射到太空(不包括回到地球的)的物质总质量也就1万吨左右。用5507.85 kg/m³的地球平均密度来算,相当于12米长宽高的立方体。
这些材料,你要建立一个能解决能源、水、碳、氮循环,同时解决散热、隔热、严寒等问题的可持续的基地,我看够呛。
其实,哪怕就按照当前的技术,只要发射能力怼上去了,你硬堆材料都能堆出一个勉强能用的基地。
所以,限制月球基地的,最主要的还是航天技术本身。
美国人为什么以前没有想着拿月壤种菜,现在开始种了?还不是中国探月等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到了危机。
说实话在,月壤种菜真的挺壕的。
当前的研究虽然很有意义,但对未来基地建设的贡献,可能有但也可能没有。
但最后还是要强调的是:本回答仅仅从未来的可能性分析,对实验本身没有任何异议。任何基础实验研究,都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