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陕北,新绿初绽,草木茁发。清晨,一曲嘹亮的军号声后,更显生机盎然。
(资料图)
5月12日早晨7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门口,30多名女民兵在此集合,清点人数、整理行装、领取工具、搬运树苗……有条不紊地准备停当后,女民兵们排队上车,前往2.5公里外的植树点。记者也换好迷彩装,领了一把铁锹,跟随民兵连长高艺玲上了车。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接力植绿治沙改善生态
行驶途中,微风送来阵阵清凉。从车窗向外望去,高低起伏的沙丘已被樟子松、侧柏覆盖,披上了片片新绿,间或有盛开的黄色柠条花点缀其间,如繁星点点装扮着这片土地。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我小时候听过一个顺口溜,‘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说的就是半个世纪前的补浪河。”高艺玲笑着说。今年26岁的高艺玲原来是补浪河乡政府的一名宣传专干,曾经担任治沙连展览馆讲解员。讲解期间一次次为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讲述治沙连的故事,自己也被这大漠深处的传承和坚守深深感动,最终决定加入女子民兵治沙连,接任第十五任连长,走上治沙道路。
这里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初,榆林流沙曾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1974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当年就从咱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开启了治沙造林的征程。多年来,一代代治沙女民兵接力征服沙漠,逐步改善了生态。”说起治沙连的历史,高艺玲很是自豪。
“植了快50年,为啥还要坚持种树呢?”记者有些不解。
“在沙漠种树很难一劳永逸。”高艺玲笑着解释:有的是因为风大,树苗刚栽上,根还没扎好,就被大风连根拔起;有的是土壤问题,部分盐碱地块种下的树当时成活了,但墒情稍有变化,一些树苗又死了;有的是因为缺水,栽植到高坡上的树苗由于地势较高,稍遇干旱就容易旱死……高艺玲边说边指着一片露出斑斑块块沙地的沙坡说,“还有这些小范围裸露的沙地,主要是因为飞播造林过程中播撒不均匀、不到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补种。”
说话间,车已经停了。眼前出现一片覆盖着沙柳、柠条、臭柏和樟子松的沙梁。细细看去,部分区域植被略显疏松。高艺玲告诉记者,今天的任务就是在这些植被稀疏的点位补栽樟子松。
下车后,姑娘们整齐列队,一个个手托树苗,拎起铁锹,继续前行。看着姑娘们矫健的身影,记者也扛起铁锹快步跟上,没想到一踏进沙地,又细又软的沙子马上没过了鞋面,没走几百米就气喘吁吁。高艺玲笑着安慰记者,“这样的沙地走习惯就好了。”
行进10分钟,终于到达了植树点。女民兵们有序分工,挖土、扶苗、填土、浇水……每道工序做得一丝不苟。现场负责指挥的郑宏利是治沙连副政治指导员,今年31岁,已经在连队工作了8年。她经验丰富,一边指挥,一边向大家讲解植树技巧,“挖坑要根据树苗土球的大小来挖,种的时候要把土球外的塑料包装给去掉,确保种一棵活一棵。”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劳动,一株株樟子松树苗栽种完毕。高艺玲告诉记者,治沙连在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治沙的好办法,比如坚持用麦秸秆搭菱形网格障壁以防风固沙;在盐碱度较高的土地挖排碱沟,把盐分排出去再种树等,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据统计,治沙连建连至今,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筑饮水渠35公里,给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整个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达34.8%,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女子民兵治沙连和她们创造的治沙精神功不可没!”榆阳区林业局局长秦刚表示。
日复一日巡查管护,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下午3点,艳阳高照。高艺玲和女民兵们分成几个小组,在治沙连林区间穿梭。有的查看树木长势,为树木修剪枝条;有的巡查隐患,监测病害,清除一些有害垃圾和可燃物。高艺玲说,每年的4、5月份,都是陕北地区适宜栽种绿植的有利时机。每到这段时间,大家都全身心投入植绿治沙的工作。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共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共35万株,守护绿化成果成为新一代女民兵的重要使命。
“很多树已经有几十年树龄了,要经常养护,不然容易朽。”34岁的女民兵李云雁一手拿修枝剪,一手握枝条锯,正在树林间紧张地工作。她动作娴熟,新生的侧枝手起剪落,粗枝条锯几个来回也很快掉落。“树上的病枝和枯枝都要剪掉,比较密集的侧枝也要剪掉一些,不然会影响主干吸收营养,导致树形不协调,也长不高。”
此时,负责巡查的女民兵开始返程。沿着治沙连前辈们走过的足迹,她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沙漠绿洲。自从基地增加了观光旅游的功能,治沙连进一步加强了对林区的巡护与监测。“林区面积大,每天分组巡查要走一两万步,除了进林区巡查,还需要经常对村民进行宣传引导,讲解禁牧政策以及防火知识。”女民兵吴春梅介绍。
“咱们这片林子都长起来了,大家要一起去守护。不仅是自己,还要监督周围的人不要去放牧损害植被,平时从林区穿行也不要抽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这不,巡查工作结束后,高艺玲和女民兵们就来到补浪河乡省不扣村开展入户宣传。
“近5年来,我们在巡查过程中,对进入林区的120多起乱牧行为及时进行了制止。通过人工铲除、集中清运的方式减少了林下可燃物载量,有效消除了火灾隐患,保护了林草资源。现在林区还经常能看到野兔、野鸡等小动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副连长刘彩霞高兴地说。
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新一代“治沙人”肩负起重要使命
下午4点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训练场上,郑宏利带领女民兵开展队列实操训练。标准的动作和女兵们的飒爽英姿引来一些游客的围观,现场不时传来掌声和赞许声。
“每天的巡逻、训练都让我感到充实而愉悦!”郑宏利从小就向往军旅生活,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在2014年冬季作为常驻民兵加入了女子民兵治沙连,“刚来的时候宿舍还要烧煤炉子取暖,环境也没家里好。但是一想到老一辈的治沙精神,我觉得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当时治沙难,再艰苦的环境也没有当时的环境艰苦,这样的信念让我一坚持就是8年,我相信治沙连这面旗帜一定会飘扬得更高。”
补浪河乡人民武装部部长刘虎平告诉记者,女子民兵治沙连延续了建连之初的编制,现有女民兵54人,常驻连队6人,常驻人员主要负责连队日常工作和治沙连展览馆讲解。其余女民兵分散在补浪河乡一些单位和村组各自生产生活,在治沙连开展治沙护绿工作和民兵训练时,迅速集合完成相关任务。
在治沙连展览馆,榆林市明德小学四年级的260多名同学正在参观。他们一边仔细观看图片和实物资料,一边认真聆听治沙连第二任指导员席永翠的讲述。席永翠今年67岁,身体依然硬朗。“沙暴一来,刚栽下的嫩树苗全被埋进沙里,那可是姑娘们几十天的劳动成果。我们顾不上掉泪,咬着牙、顶着风,继续补种!”席永翠说,当时大家都憋着一口气,“立誓不治好这沙不出嫁!”当年,席永翠26岁才嫁人,是治沙连中最晚结婚的女民兵。
“老一代治沙姑娘拼的就是‘洒尽全身千滴汗,浇灌荒沙一片绿’的劲儿!”刘虎平介绍,如今的女子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示范基地,近年来累计吸引约60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席永翠与战友们与风沙搏斗,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黄沙长出绿树青草鲜花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感动着新一代治沙女民兵和参观者。
“与四五十年前极度艰难的治沙环境相比,现在已经算不上苦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护好前辈们的治沙成果,把她们治沙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造林工作中,让治沙精神历久弥新。”高艺玲说。
“昔日茫茫荒沙变为今日片片林区,是治沙连姑娘们一手一土累积、一草一木相续的生命绿洲,更是先后400多名女民兵用汗水、泪水和智慧浇筑的精神丰碑。”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表示,在治沙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榆阳人赓续奋斗,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如今,植绿、爱绿、护绿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每年春季,榆林大地处处涌动着植树造林的热潮。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狂风挡不住进军的脚步,毛乌素是我们拼搏的战场……”伴着落日的余晖,治沙连新一代的女民兵唱起连歌,歌声越过高低起伏的沙丘,久久回响。这朵沙漠之花,在建设绿色家园的征途上,每天续写着新的感人故事,奏响新的时代乐章。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9日 19 版)
(责编:毛思远、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