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的恶臭/异味投诉位居投诉之首,其中垃圾收集与堆放的投诉占比62%。关于除臭,主要结论是没有太多的技术和手段,关键就那么几招。

研究厨余垃圾,对除臭问题也比较关心,很多项目的成败关键都在于臭气问题。

2021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国家恶臭重点实验室编制发布了《2018-2020年全国恶臭/异味污染投诉情况分析》报告,对公众大气污染投诉占比最高的恶臭问题分类进行了详细分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垃圾处理的恶臭/异味投诉位居投诉之首,其中垃圾收集与堆放的投诉占比62%。

关于除臭,笔者的主要结论是没有太多的技术和手段,关键就那么几招,所以2年前,想写一篇关于除臭的总结,起名叫《除臭三板斧》,后来没写,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并没有什么过于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是常识。

第一板斧:做好密闭与收集。

做好除臭,首先当然是要明确臭气从哪里来的问题。对于厨余垃圾,或者垃圾中转站,产生臭气最严重的地方,主要就在于垃圾卸料的过程中。而对于厕所场景,异味最大的地方也在于我们“卸料”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做好空间密闭,做好空间收集除臭,是作业现场没有臭气的关键之一。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费钱的过程。首先,场所的密闭要花钱。其次,抽风换气风机要花钱。

过去的很多项目,无论是中转站还是处理项目,对卸料和暂存阶段的密闭以及收集并没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设计,现场出现臭气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板斧: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按参数和规范做好。

其实目前可选择的技术路线并不多。喷淋洗涤、催化光解、电裂解、活性炭等滤料的吸附、生物滤池、植物液或微生物的吸附降解等,基本原理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实现致臭因子的吸附或氧化分解。

另外还有一些杀菌手段,紫外线、次钠、巴斯之类。

这些技术在原理上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重点在于材料性能,在于产品设计,在于工艺设计。

见过太多的以次充好。材料性能方面,活性炭比表面积太小性能太差、植物液用香精兑兑稀释的都快成水了。而设计方面,随便装了几根光管就当能降解了,设计上不考虑工况造成进水漏电设备损坏,停留时间1-2秒就号称微生物降解了。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做好项目首先技术上要重视,不要偷工减料。虽然我们作为环保专业的人来说,感觉没什么技术含量和技术壁垒,但是对于一些外行和初接触这一专业的人来说,那还是有一些技术含量的,也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做好。

尊重基本常识,就不是技术问题了,是踏踏实实按规矩把活干好的问题。当然,业主拼命压价,乙方以次充好也现实存在。

第三板斧:做好日常管理和运维。

很多环保项目,在于3分建设7分管理。建设好没有好好的管理,自然也谈不上效果了。见过一些项目,运维人员不加药剂不换水,甚至不开机的情况都有。

一方面是这些会增加工作量,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被发现了,就说平时都好好的,就今天忘了。

另一方面,管理方可能也默许或是授意了,这样最节省运维成本和费用。

环保经常是沉没成本,都不愿意多投入,风机一开、药剂一投,都是成本支出。

对于很多环保项目,说到底,找对了人,舍得花钱,都能做好。

关于降本增效,确实是每个人的愿望,这是另一个话题。

现实情况是很多劣币会说,你做不到他的成本和价格,是你技术不行……

但是吧,你要是真的和他较真儿,那就是你输了,你就成了要自己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的六子。劣币并不会去给你证明他的所谓“优越性”,只会像chatGTP一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或是说说车轱辘话。

很多环保项目,本来要花 100 块钱,但是有人说只要花 10 块钱就能解决,业主会选择相信。

有时,是真的相信。

有时,其实不相信,但是选择假装相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