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年伊始,中国经济暖意已现。作为衡量制造业景气程度的“风向标”,1月制造业PMI为50.1%,比上个月上升3.1个百分点,时隔3个月重回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大幅回升12.8个百分点;综合PMI为52.9%,大幅回升10.3个百分点。三项PMI指数全部回升到扩张区间,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景气度明显上升,表明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恢复,经济复苏态势较为明确。
在此背景下海外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也加速升温。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高出此前预测值0.8个百分点,成全球经济显著亮点。具体从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态势突出表现为五大特点。
一是内需恢复较为强劲。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稳增长政策加力见效,新动能支撑持续增强,叠加春节假日消费需求的释放,促进市场需求显著改善。1月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个月显著上升7个百分点,是五大分项指数中最高的一项,对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比上个月上升1.9个百分点,出现止跌回升的积极信号。新订单指数显著高于新出口订单指数,表明内需恢复好于外需,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拉动。
二是生产逆季节性改善。通常,受春节假日因素影响,每年1月份都是我国的生产淡季。然而今年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上升了5.2个百分点到49.8%,呈逆季节性回升态势。主要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医药、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的生产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由于当前生产指数仍然低于荣枯线,且回升的幅度小于新订单指数,表明生产改善力度弱于市场需求。随着订单需求的增长,春节后企业生产有望快速恢复,预计生产指数将继续回升。
三是企业采购量增加带动购进端价格温和上涨。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2%,比上个月上升0.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为48.7%,比上个月下降0.7个百分点。购进端价格指数高于出厂端3.5个百分点,近期二者走势有所分化。一方面,需求恢复以及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改善,带动企业采购量上升,促进购进端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下游终端需求恢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未带动工业出厂产品价格上升。随着后续需求持续恢复,出厂价格指数有望回升,从而促进PPI跌势缓解,企业面临的上游输入性成本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四是服务业触底反弹。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以来,社会活动和人员流动有序展开,促进接触型服务业活动强势反弹。春节假日消费市场回暖,全国旅游出游人次大幅增长,春节档观影总人次显著增长,餐饮消费回暖,带动服务业景气水平大幅回升。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比上个月大幅上升14.6个百分点,结束连续6个月回落走势,时隔4个月重回扩张区间。主要行业中,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也都大幅上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五是建筑业保持较好的增长预期。1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比上个月上升2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8.2%,比上个月上升6.7个百分点,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建筑业发展前景乐观。与制造业相同,1月份本应为建筑业生产的淡季,但是今年1月份建筑业PMI出现逆势上涨,主要原因在于前几个月超预期下跌之后的反弹回升,以及积极政策支持下的增长预期向好。一方面,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保障力度,各地密集开工重大项目建设,为建筑业带来大量新订单。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发力,加快保交楼工作进度,带动建筑业预期向好。
整体而言,当前经济复苏的预期强劲,仍然要注意经济增长水平较疫情前还有一定距离。积极政策的首要目标将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将从稳增长、扩内需、稳地产、稳外资、提信心等方面着手,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已经站在了全面复苏的新起点上。未来随着需求的改善和生产的恢复,经济增长的基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