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知识产权合作再进一步,走向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
2月23日,紧随央行等多部门发布“前海金融30条”之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以下简称《十六条措施》)正式发布实施。
(相关资料图)
措施涵盖知识产权保护、运营转化、交流研讨、宣传教育和知识产权贸易等领域,聚焦推动深港知识产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支持香港知识产权在前海转化运用,打造知识产权跨境服务体系,共建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
“深港知识产权合作过去多为分散合作,真正走向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十六条措施》是第一次。”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执行董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高新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李飞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如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知识产权联合执法等。
李飞表示,深圳前海在司法、行政、仲裁等领域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在知识产权的转化运营、吸引香港专业服务机构入驻等方面仍存在政策空白,《十六条措施》精准“补短板”,将加速香港科研成果在深圳的转化落地,加快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在前海集聚。
加速港校科研成果在前海落地转化香港优质科研成果在内地城市的落地转化,此前不乏成功案例。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汪滔创立大疆创新,经过十余年发展,大疆已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创办人汤晓鸥与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共同创办了如今的AI独角兽商汤科技,企业负责人曾公开表示,香港办公室为商汤“出生地”,内地则是创新“生长地”。
“大疆、商汤这类由香港高校孵化的技术团队,人才与技术是同步流动的,香港高校单纯以专利转让许可的形式与内地企业合作的情况不多。”李飞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香港聚集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教学与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的高校,储备了大量优异的科研资源与成果,但由于深港知识产权未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体制机制对接,成果转化落地通常由团队和个人驱动,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在此背景下,《十六条措施》发挥前海的平台优势,首次从政策层面引导深圳企业积极对接香港高校的科研优势,促进高校专利转化。
在顶层设计方面,围绕建立深港知识产权长效合作机制,《十六条措施》推动成立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合作推进小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跨境协作、香港陪审员参审、吸纳香港仲裁员等多项深港合作机制。
为支持香港知识产权在前海转化运用,《十六条措施》鼓励龙头企业与香港高校及研发中心在前海联合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并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据李飞介绍,借由此类分支机构,除香港的科技成果外,以色列、瑞典等海外先进技术也有望先引入香港,再进一步引入深圳前海,探索一条国际化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新路径。
此外,《十六条措施》还鼓励前海企业与香港高校、研发中心通过专利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合作,符合条件的机构将予以全年不超过50万元支持。
前海港资科技企业丰巢法务负责人李琼嘉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公司此前主要与清华大学等内地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围绕智能柜机、机器人、无人车等领域已产生1000余项专利。未来,丰巢的技术研发将聚焦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在智慧化物流末端的应用,例如提升与柜机接驳取件的顺畅度等。
“《十六条措施》让企业看到了开拓香港高校,甚至全球合作资源的可能性,丰巢将探索把境外在物流领域的科技成果通过前海引入内地,再进行大范围地匹配和应用。”李琼嘉说。
曾有专家评价前海为深港合作“桥头堡”,可为香港服务业进军内地市场提供试水平台,助其克服香港知识产权跨境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问题。前海已构建起覆盖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仲裁、公证、法律服务的全链条保护体系,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前海知识产权检察研究院、华南高科技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等机构均在前海布局。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1月推出试点项目,让香港申请人在内地提交的符合资格的发明专利申请可获优先审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圳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办处)获悉,该中心2月21日办理了全国首件香港特区申请人在内地发明专利优先审查,申请人为香港科技大学。
“《十六条措施》发布实施后,中心将迎来更多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业务,以保障申请人使用和商品化其发明。同时,中心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知识产权问询点之一,将积极落实广东省知识产权局部署,通过派发宣传便利贴、香港知识产权宣传手册及窗口现场解答等方式,为申请人提供在特区申请商标注册、批予专利、外观设计注册相关业务的一般咨询服务。”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剑介绍道。
加快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人才集聚数据显示,2022年前海企业新增专利授权21742件、PCT申请762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864件。
创新主体方面,前海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76家,集聚企业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达1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广东省、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315家,“独角兽”企业12家,还有商汤科技、思谋科技、丰巢、小马智行、爱客科技等一批港资科技企业扎根前海、迅速成长。
科技型企业集聚前海,为深港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现实需求和广阔空间。
不过,据紫藤知识产权集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进的观察,知识产权市场长期呈现高度分工、分段式满足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效率:“例如,专利申请需寻求代理机构协助,知识产权诉讼由律师事务所负责,专利包交易涉及财务顾问公司、投资机构,分析咨询业务涉及咨询公司等。”
杨进认为,《十六条措施》旨在将前海打造为连接深港、辐射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知识产权高地,尤其对符合条件落户前海的香港及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予以一次性最高200万元落户支持,将在前海产生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机构集聚效应,真正解决知识产权服务对接的“孤岛”难题。
在相关机构呈“点状”聚集的基础上,基于前海的制度创新优势,以紫藤集团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有望在前海试行“一站式”“链式”发展,即打破传统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服务机构的壁垒,三方联合入驻,实现跨界能力和资源的高效整合。
专业机构的聚集必定催生知识产权人才的大量需求。《十六条措施》提到,鼓励香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执业。对在前海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就业满2年的港澳居民和外国人,取得高级知识产权师、专利管理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每人予以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的,每人予以一次性5万元奖励。
“深港在知识产权人才方面的互补性很强,是1+1>2的典型场景。”杨进认为,香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拥有国际化视野和英美法系功底,涉外知识产权许可与诉讼等实务能力更强;深圳产业基础雄厚,可为知识产权人才提供更多“练手”机会,积累与产业、市场相关的知识产权实务经验,二者将形成明显的优势互补。
“《十六条措施》一方面协助香港的知识产权开发者、企业及人才在前海发展知识产权相关业务,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另一方面支持前海的知识产权业界利用香港独特的优势及平台联通世界,进行知识产权贸易活动。”
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表示,香港具备稳健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完善的法律及司法制度,并拥有高端科研和优质专业服务人才及网络。措施有助于港深两地共同推动知识产权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香港的优势,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知识产权贸易发展,使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2025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要达到3500亿元。李飞提到,我国的知识产权贸易长期存在逆差,根据粗略测算,每年向国外缴纳的知识产权许可费约为我国收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的4倍。
在此背景下,《十六条措施》重点提出“支持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建设”。据悉,该中心是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会商共建项目,《十六条措施》对其定位之一是打造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基地。
未来,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将通过研究制定对外贸易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业务指引、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人才培养、举办国际性知识产权展会和专业会议、发布知识产权贸易蓝皮书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前海在全球的影响力,推动知识产权贸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