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

“没有办法做定量测算,只能做一些定性判断。”6月30日,一位长期在民营银行工作并关注金融科技发展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压降出来的这部分贷款应该是去了消费金融公司和民营银行,但流向民营银行的规模比较少。

在监管部门出台系列文件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后,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贷款出现大幅压降,而哪些机构承接了这部分贷款也成为业界关心的问题。

一位山东地区的城商行零售部门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部分贷款主要流向了消费金融公司和民营银行,“几乎没有去大行,这部分客群和大行的客群不太符合。”

同时,也有头部城商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些科技能力较强的城商行也承接了一部分,“在监管要求下,2021年较多的中小银行纷纷暂停了联合贷款新增业务,存量业务逐步到期,这必然会释放出一些需求到业务合规的银行。”

关于联合贷款规模,目前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监管部门曾披露过一份互联网贷款数据,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贷款余额为5.75万亿,同比增长21.8%。其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互联网贷款和企业流动资金互联网贷款同比分别增长68.1%、46.3%。

“这个统计口径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互联网贷款和联合贷款有一些区别,互联网贷款除了联合贷款外,还有一些银行自营贷款,但不知道具体余额。”上述头部城商行人士表示,同时联合贷款也并非全部需要整改,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合规的。

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和贷款规模变化情况,或可以部分解释上述被压降后的贷款流向。据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24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为4604亿元,直到2020年末贷款余额变化还不大,而在2021年出现了大幅增长,贷款余额增至7106亿元。

也正是在2021年,有较多的中小银行联合贷款出现大幅压降。如,西部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同比下降超50%,东北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下降超30%。

不过,也并非所有消费金融公司能承接这部分贷款。“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围绕消费场景自主构建业务渠道获取客户的能力与意愿不足,除头部少数公司依靠多年品牌声誉积累的客户与渠道,具备一定自主获客能力与客群细分能力外,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依靠以头部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助贷机构推荐获客。”原银保监会非银部今年3月曾撰文指出。

截至2022年末,招联消费金融资产余额达1643.5亿元,蚂蚁消费金融资产余额为1062.33亿元,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均低于1000亿元,其中有3家资产余额超过500亿元。

同时,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一季度开始,中小银行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开始下降,并在2022年一季度末,大行贷款余额增速首次超过了中小银行贷款余额增速。这或可解释在大行发力普惠业务并不断下沉后,对中小银行贷款业务产生了挤压,但其中多少与联合贷款有关还不可知。

从净息差变化可以观察民营银行的客群变化,在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下行的背景下,2022年以来,民营银行净息差出现了逆势上行,2022年一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分别为3.69%、3.77%、3.82%、3.94%、4.1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