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房屋和田地


(资料图片)

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8月20日凌晨,随着倾盆而下的暴雨,轰隆一声巨响,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热水沟,约3万立方米的中型泥石流,从半山腰倾泻而下,向山脚道路和房屋冲去。

所幸的是,因提前预警、避险转移,山脚下20名群众在地质灾害发生前的一小时撤离,未造成伤亡。

在泥石流发生前一天,8月19日下午4点,甘孜州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提示海螺沟景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橙色,风险较高。下午5点,泸定县气象局连续发布暴雨预警。

受损道路

“受2022年‘9·5’泸定地震影响,海螺沟区域地质环境脆弱,强降水很容易诱发地质灾害。而当天海螺沟站点,24小时累计降雨量高达59.5毫米。”泸定县地质灾害驻守支撑队伍成员、四川第十一地质大队工程师吴浩介绍。

当天,这些地灾和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转发到相关地区地灾指办、以及镇村负责人、监测员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份提醒,预警地区要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查”工作,严格落实“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的刚性要求,做好提前转移避让工作。

“我们村每个组也都建有微信群,预警信息会及时发送到群里,让村组每个人都知晓,提高警惕。”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徐康琼说。

19日晚上22时30分,海螺沟磨西镇开始降雨。23时,在雨中巡查过程中,共和村应急小队成员徐桂芳、姚孝坤、徐济发现热水沟水流变浑浊。

“热水沟是一条干沟,平时没有水。巡查中,大家发现流到水沟里的雨水浑浊,随即意识到这可能是发生泥石流的前兆。”徐康琼说。

“雨大,可能有泥石流,快往应急疏散点跑。”按照预案,村干部以及监测员立即拿出各自的小喇叭,播放之前录好的音频,到热水沟下游,挨家挨户叫醒住户和施工人员,马上转移至应急安置点村委会活动室。

随后,被叫醒的村民也加入敲门行列。撤离群众中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村民宁平背着老人迅速跑出房屋,半小时后,泥石流倾泻而下。

甘孜州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对这起成功避险的案例进行了复盘,并总结了三点经验:


一是省州地灾指挥部常态化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以问题导向解决防汛减灾工作短板和弱项,通过不断组织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演练,增强广大干部、监测人员、群众的识灾、防灾、避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基层干部群众有效地做到了“三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


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和监测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村组干部和监测人员高度履职尽责,发现险情后立即组织危险区内受威胁人员提前撤离避让,避免了人员伤亡。


三是提升短临预报时效,严格落实“叫醒喊应”“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机制,确保“有叫必应、有应必答”,实现“叫得快、应得也快”。

(甘孜州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