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诸未静 上海报道

聚焦未成年人沉溺直播打赏问题,四部门联合给直播平台画出几大重点。

5月7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从7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包括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建立专门服务团队、规范重点功能应用、加强高峰时段管理、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

中央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有关背景、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答记者问时提到,“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构筑强有力的全流程全链条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多位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对直播平台影响最大的举措是第五点,要求网站平台在《意见》发布1个月内全部取消打赏榜单。此外,《意见》第七点还要求,网站平台在青少年上网高峰时段,即“每日20时至22时”,不得设置“PK惩罚”环节。

一个月内取消打赏榜单

《意见》第五条提到,意在规范重点功能应用。榜单、“礼物”是吸引青少年“围观”互动的重要功能应用。网站平台应在本意见发布1个月内全部取消打赏榜单,禁止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网络主播排名、引流、推荐,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加强对“礼物”名称、外观的规范设计,不得通过夸大展示、渲染特效等诱导用户。加强新技术新应用上线的安全评估,不得上线运行以打赏金额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各类功能应用。

“榜单功能的取消,能够带来的直接效应,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恶意打赏、过度消费的规制。同时打碎了过往‘打赏为王,流量至上’的游戏规则。”浙江垦丁律所苏州分所主任朱骏超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分析,新规出台后,以往通过打赏换取流量,或以打赏额度作为主播排名、流量扶持的唯一标准的粗放做法将成为历史。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这条《意见》对直播平台的营收影响显然是巨大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此前直播平台的营收也是很大程度上基于非理性的经济和精神透支,都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目前的新规也是一种理性回归,刺激平台走出舒适圈,去做创新。”

不过,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法务也向21记者表露了一种担忧,即新规之后,直播平台可能针对性上线一些变种的“榜单”功能。

朱骏超建议,不管“榜单”如何多元变化,只要抓住“榜单”功能的底层逻辑及“榜单”“流量”与“打赏”之间的关联度,当榜单的名次排位与有偿打投之间产生较强关联度时,就极有可能触碰到新规的违规红线。

每日20时至22时不得“PK惩罚”

主播连麦PK,由双方粉丝投票决定输赢,输的一方要接受惩罚。这种直播PK玩法是各平台主播涨粉最快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增加直播观看性、刺激粉丝消费的热门玩法,极易产生乱象。

本次《意见》对“PK”做出了严格限制。其中第七条提到,每日20时至22时是青少年上网的高峰时段,也是规范网络直播的重要时点。网站平台在每日高峰时段,单个账号直播间“连麦PK”次数不得超过2次,不得设置“PK惩罚”环节,不得为“PK惩罚”提供技术实现方式,避免诱导误导未成年人。网站平台应在每日22时后,对“青少年模式”下的各项服务强制下线,并不得提供或变相提供常规模式开启方式,保障青少年充足休息时间。

浙江垦丁律所苏州分所潘恺文律师分析,未来直播平台中对于以PK方式恶意博眼球、宣传不正当价值观、无度索要打赏等带有不良引导性质的直播内容将不复存在,“直播平台也必然需要在新规的合规范畴内,开拓新型的直播互动玩法。”

此外,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和潘恺文律师均指出,从本次四部门的联合发文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监管机构在对游戏实行严格的防沉迷新规之后,也要加强对直播平台防沉迷的重视。

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已然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不少代表委员均就此提出看法,如2022年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李君就曾建议关闭直播打赏。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则提出关于对“网红儿童”立法保护的建议。

姚志伟向21记者分析,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个议题上,就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一旦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必然也会影响其他成年观众的用户体验。平台和监管都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按照目前出台的最终《意见》,也可以看到监管层在保护未成年人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他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