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前三批14个省份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第四批7省区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8省区将于2025年落地。


【资料图】

在9月15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指导各地按照‘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的原则,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边推进,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强基计划是一类特殊的高考招生制度,旨在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三年来,强基计划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

分类考试已成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主渠道。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超过300万,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考试招生领域仍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仍有一些问题亟待破解。”王辉说,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考试招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完善的招生考试制度要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发布会上介绍,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具体举措包括:

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

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名额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2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

数据显示,2022年,清华大学录取国家专项计划及自强计划学生共440人,超额42%完成招生计划。

王辉在发布会上介绍,2015年、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

教育部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

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欧阳谦在9月15日发布会上介绍,2015年起,广东省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取消体育特长生和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只保留全国性的4个政策性加分项目。加分分值除烈士子女加20分外,其他统一调整为5分。

“高考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是超大规模、极高利害性的考试,高考内容改革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孙海波在发布会上说。

据介绍,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27个。

孙海波介绍,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成了具有征集试题、研磨审校和统计分析等多功能、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为高考命题提供高水平现代化技术支撑。

招生计划也是培养计划

不断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是为了更好地“选才”和“育才”。

202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王辉在发布会上介绍,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由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

三年来,强基计划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

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吸引了16000余人报名,圆满完成招生计划,最终共有922人被录取。

2022年,北大强基计划共录取898人,其中五大学科竞赛银牌以上获得破格入围资格并最终录取的学生为325人。

“强基计划的初衷是围绕基础学科选才,只有基础牢固,发展才有根基,创新才有突破。”远播教育集团素养教育部副总经理肖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强基计划”不仅是招生计划,也是培养计划,更是发展规划。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今年5月撰文介绍,北京大学将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科研实验平台向“强基计划”学生全面开放;每年提供数百项科研课题,实现“强基计划”学生本科学习期间科研训练全覆盖;鼓励推动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训练成果显著的“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到本校或其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紧缺学科继续深造。

对于大学来说,也在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在发布会上说,高考综合改革最鲜明特点就是考试不再分文理科,面对高中学生的学习多样性,华南师范大学也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地进行专业设置的改革。

对于高中来说,要尊重学生选择,强化全面发展。广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张先龙在发布会上说,广州二中尊重学生的选课意愿,开齐了所有的选科组合,但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仅仅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被安排的,这样给他们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以极大的空间。

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有独特的考试评价模式,即高职分类招考。

王辉在发布会上介绍,推动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相对分开,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各地一般在每年春季安排举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在各地的大力推进下,分类考试已成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主渠道。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超过300万,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在广东,安排高职院校70%以上的招生计划在春季高考,试点开展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工作。春季高考已成为高职院校录取主渠道。

高职院校招生难已经存在多年,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认为,这与以前高职分类招考机制不健全有关。

“普通高考的做法是普职不分,混同招生,学生高中阶段毕业后统一参加普通高考,一本招完二本招,二本招完高职招,导致高职招生生源质量差、数量少,有些学校完不成招生计划。”马学雷说。

马学雷认为,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是要通过政策设计,引导更多的学生自愿报名职业教育,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而不是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相应地,考试招生也分开,分成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分别计划、分别报名、分别考试、分别录取。”马学雷说。

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纵深也得以拓展。9月14日公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比上年增长76.18%。

“几十年前,普通本科文凭有一定‘含金量’,因此导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现在这种观念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社会需要技术技能人才。”马学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在发布会上指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初步构建了促进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