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
当可持续发展理念、“双碳”目标成为各界共识,国内资管机构纷纷涌入ESG投资阵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其中,公募基金一马当先,成了最为活跃的“探路者”。2022年,国内泛ESG主题基金的数量创下新高。
不过,将ESG理念完全融入投资实践,并不能一蹴而就。公募基金的ESG投资实践已暴露出一些短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市场中缺少统一、规范化、标准化的ESG公募基金标准体系和投资流程指引,基金产品在资产配置上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缺乏较为科学可靠的负面筛选机制;并且,“漂ESG”产品时有出现。
但长期来看,ESG投资将更加深入人心。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向本报记者表示,ESG对环境与社会有强大的正向效应。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市场上,如果能达成ESG目标和投资回报目标的双赢,未来定能够促进ESG在整个行业的主流化。
ESG基金兴起ESG投资理念源于2006年发布的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报告(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该理念倡导投资机构将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的表现纳入投资决策,以获得长期、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伴随海外ESG投资规模持续壮大,近年内,国内也掀起了ESG投资风潮。前些年,较早尝试ESG投资理念的公募基金,更多是基于环保主题、社会责任主题、绿色投资等范畴进行实践。而2021年以来,公募布局ESG基金产品的步伐明显加快。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全市场共计有72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纯ESG主题基金和178只ESG策略基金。其中,近七成纯ESG主题基金,以及超八成ESG策略基金,均成立于2021年之后。
王遥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资管机构ESG投资参与度逐步提升,基于ESG数据开发的投资产品也不断丰富,投资者对市场提供有效ESG投资资产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从产品数量来看,资管机构对ESG产品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
不过,上述ESG基金的单只管理规模普遍不大,这类产品在公募基金行业仍然是“小众”产品。
惠誉评级根据万得数据所做的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市场上大概有190只ESG基金,整体规模约2640亿人民币。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联席董事黄莉告诉记者,这个规模和欧美相比小了很多,欧洲ESG基金规模大约为6万亿欧元。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ESG基金是混合型,股票型占四分之一左右,剩下的11%是债券型。货币型ESG基金在欧美市场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在亚洲也比较罕见。
从过往经验来看,基金创新产品若要提升大众投资者的认可度,往往有赖于基金的业绩表现,ESG基金恐怕也不例外。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0日,2022年,纯ESG基金均未能取得正收益;但从最近三年的业绩来看,有可比数据的14只基金均取得了正收益,其中,易方达ESG责任投资(普通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为52.59%。
韩晓燕指出,ESG因素偏中长期,应在中长期维度讨论和观察ESG基金业绩,并且要区分ESG策略类型、行业和主题配置、以及评价方法论来讨论ESG策略的业绩。大量研究和投资实践结果表明,ESG因素对基本面的影响和传导偏中长期,ESG投资策略在中长期能创造优于同类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她具体分析,“2022年,由于受到疫情反复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市场出现了大幅回调,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ESG基金的整体投资表现。观察当前市场上的纯ESG主动基金,多应用ESG整合和剔除策略,但相比宽基市场指数,这些ESG主动基金大多有明显行业偏离,普遍较大配置在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这些行业今年以来整体表现比较低迷,所以也拖累了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反观ESG被动型基金,如基于沪深300的几只ESG ETF(包括嘉实ESG 领先ETF),近一年业绩其实并没有跑输沪深300。”
真假“ESG”诚然,国内针对ESG基金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区间收益率表现只是其中一个观察维度。更容易引发争议的情况是,当前,多数ESG基金在投资过程中,并不能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指标完全纳入自身的投资框架。
黄莉向记者分析,从投资侧重来看,大约64%的ESG基金侧重于环境保护、21%侧重于公司治理、9%侧重于社会责任。只有大概6%是环境、社会和治理全都考虑。而以上的这些分类只是基于基金自己的名字来分类的。
此外,ESG基金的持仓可谓“五花八门”,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截至2022年三季末,部分ESG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在材料、医疗保健和日常消费三大板块;一些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则过于集中,以环保、低碳概念股为主;此外,还有ESG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包含了白酒股。
这些个股的ESG“含金量”究竟有多高?外界恐怕无从得知。
黄莉指出,目前,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所以关于这些基金是如何贯彻自己的投资策略,其实并不透明,如果有“漂绿”(泛指通过披露虚假误导性的信息,以夸大自身在ESG方面的努力和贡献)现象也不太能被发现、甄别出来。但是在欧美以及亚洲其他市场,比如新加坡,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法规出台,对于ESG基金的命名和披露都做了规定。
她认为,随着ESG基金的发展,中国也应该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和管理ESG基金市场。
对于ESG基金存在的短板,王遥也谈到,一方面,市场中缺少统一、规范化、标准化的ESG公募基金标准体系和投资流程指引,基金产品在资产配置上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缺乏较为科学可靠的负面筛选机制,导致部分在国际上颇受争议的标的,如白酒等,进入投资清单。并且,“漂ESG”产品时有出现,例如过度向投资者描述投资组合中的ESG要素、投资成分股变动下的“ESG风格漂移”、向投资者误导性披露企业排放情况以及售卖伪ESG投资产品等行为。
另一方面,ESG公募基金作为新引入的产品,对基金管理人和量化团队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由于ESG理论体系强调了主体的长期价值,现有基金数据库在收集并分析公司的实际ESG表现上力有不逮,因而管理人更偏好主流ESG评级机构的结果,在投资策略的组合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投资难题待解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ESG管理被看作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投资者的希冀则在于,借助ESG理念来规避投资风险,甚至是创造阿尔法超额收益。
但ESG投资本身也面临一些困难。
王遥认为,由于我国ESG投资起步较晚,相较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来看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一是监管层面缺乏统一的ESG标准,ESG金融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同时ESG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二是ESG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尚不健全,国内资本市场ESG投资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开展ESG投资缺乏完善的ESG信息数据支持;三是ESG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单一,权益类产品还有待于创新多元。
惠誉常青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则提到,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多家ESG服务提供商对企业ESG表现的评价手段和结果有较大出入,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同样突出。由于发达市场目前所运用的ESG筛选准则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市场情况,或中国市场内具体ESG项目可能不完全符合发达市场标准。而境内监管也缺少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发行人缺少ESG相关信息,这对本土投资人评价公司ESG表现,构建和扩大ESG投资产品有一定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上述困难,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应对方法。韩晓燕谈到,“主动基金经理或者市场普遍认为,ESG现在还不能被当成独一无二可以完全替代其他传统基本面或者传统因子来进行选股。嘉实在主动投资中参考ESG因素和评价结果时,需要在ESG的评价的框架之下,在各个行业里去筛选真正能驱动价值和估值的一些因素,提炼出来,将ESG的细分维度进行拆解,并结合基本面的各项因素来理解各ESG因素对投资的影响,要重视评级理念里一些细节的信息点,再做判断,而并不是简单去借鉴一个评级符号和结果。”
长期来看,ESG投资的主流化趋势难以逆转。韩晓燕谈到,基于嘉实ESG数据和用该数据构建的策略来看,随着整个行业政策、国家和投资者意识的觉醒、以及疫情的催化,市场在逐步扩大对ESG理念的接受程度,且ESG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性也在逐步凸显出来。
“从基本面角度,基于嘉实在各个行业自下而上的ESG深度研究和调研,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市场上ESG因子的超额收益将会持续下去。总而言之,我们非常有信心可持续投资和ESG会更加深入人心。”她表示。
在王遥看来,资本市场对ESG发展整体起到了一个加速作用,而中国资本市场对ESG的关注也势必推动ESG公募基金、ESG投资的加速发展。从发达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ESG或将成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窗口。尤其我国上市规则的转变与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将使ESG信息披露更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