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开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召开会议或发布重磅文件,着力抓早抓紧抓主动,积极部署全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释放了全力拼经济的强烈信号。
回顾2022年中国经济,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之下,我国取得了GDP总量达到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的成绩。这一成绩殊为不易。展望2023年经济,我国发展面临外部扰动与内部需求不足的双重影响因素。从外部角度讲,全球经济周期逐渐进入衰退阶段,全球加息周期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叠加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经济扰动因素持续存在,2023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较大。从内部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
正如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在坚固韧性的同时,构筑发展弹性,将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重点所在。而锻造经济整体回升弹性的重点,目前来看关键在于重建和加固信心。
在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指导下,促内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市场结构由外需向内需转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客观上说,目前我国由于信心而导致的内需不足的问题仍较为明显。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用好政策抓手,稳定市场预期,修复包括企业、家庭等在内的市场信心。在企业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减税降费工作,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提升投资活力。对于家庭消费者,需要重点关注对创造多数工作岗位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帮扶,并加强就业市场保障措施,稳定就业市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家庭消费者信心。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当前,在着力重建信心的同时,集中火力激发消费这一内需动力,成为推动经济企稳回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需要对照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重点领域,尽快拿出一系列强力精准的落地政策,比如发放无差别现金消费券,以及进一步消除房地产、汽车等内需关键领域的不合理消费限制,鼓励、拉动传统消费和服务类消费。
同时,还要立足长远深度挖掘新内容,针对新需求呈现出的新个性、新品质与新方式等特征,提高消费服务要求、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此外,还需建立起一系列稳增长、稳预期的长期支撑政策,以稳固百姓“敢消费”“愿消费”的基础,如继续在中长期内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增加民生支持投入,进一步缓解居民教育、养老和医疗压力等。
经济增长,短期看消费,长期看投资。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在主攻消费这一痛点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使二者在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平衡中形成良性互动。对于二者的平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经济环境来定,要将短期与长期发展统筹考虑,并配合财税、货币、金融等不同政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将消费与投资协同使用,最大化发挥两种经济举措的综合作用。在着力精准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尤其是要加强私人部门的投资,同步扩大出口,多维度支撑经济发展。
中长期而言,不容忽视的还有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5亿人,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且预计这个趋势将不可改变。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已达总人口的18.7%,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加重。此前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慢慢消退,并对长期经济发展产生阻滞性影响。具体表现在劳动力不足、需求增长减弱、生产投资下降、创新驱动乏力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关注出生率不足的本质,重点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做好保障,解决生育的后顾之忧,彻底减轻家庭的生活压力,促进生育率的提升。
在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指引下,2023年围绕稳增长为核心的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相对应地,作为向实体经济输血的重要系统,资本市场改革也须以稳中求进的节奏,全面推进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一系列优化改革举措。其中,注册制改革是主要看点,也是市场较为期待的。预计相关配套制度如交易机制、退市程序、权益保障机制等将持续完善,为适时推出全面注册制夯实基础。同时,为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多层次市场建设也将成为改革重点,主要将在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与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等市场联动上进行发力,优化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通道。此外,在产业结构转型浪潮下,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也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方面的顶层设计,并大力推动信息网络、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金融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