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最近,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在2个多月内打破了获得1亿用户最短时间科技产品的历史纪录。有观点认为,ChatGPT会成为科技行业的下一个颠覆者,可能会颠覆搜索引擎并取代一些传统白领的工作。
ChatGPT是由OpenAI公司在2022年11月推出的一个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通过“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大幅提高AI的思考力,并在人机对话中提升准确性和可控性。这本来是一家非营利性公司,2019年被微软投资后开启了商业之路,并最终让微软有了超越谷歌、Meta等公司的可能。
这是因为ChatGPT可以像人类一样交流,实用、高效且可适用性强,能够初步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也就是说,它可以替代人类的很多脑力工作,意味着这是一款To C+To B兼容的产品。用户被它的智能化程度以及对人工广泛的潜在替代性所刺激,掀起了追捧热潮。有报道显示,谷歌内部测试显示,ChatGPT成功通过了谷歌的面试,拿到了年薪18万美元的L3工程师offer。
虽然国内也有大量公司从事同样的大模型研究和人工智能训练,但与ChatGPT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即使中美在技术上差距较小,但中国的公司缺少像ChatGPT那样持续进行大规模的训练。OpenAI持续投资于ChatGPT是受创新精神驱动而且长期坚持,并没有因为缺乏商业应用前景而停止投资和训练。
在国内,人工智能创新主要发生在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领域。比如开发智能语音机器人用于客服、催收等固定场景;开发智能互联网在工业领域实现无人港口、智慧采矿等应用以及自动驾驶技术。此外,一些公司聚焦于政府采购的人脸识别领域。ChatGPT天然适用于搜索场景,但国内搜索应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情况,一些搜索引擎的搜索页面首先提供的是广告营销和自身平台的内容,而不是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的搜索服务。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部分的互联网创新具有较为强烈的利益导向,对于一定时期内缺乏商业价值的项目缺少投资热情。如果ChatGPT能够实现商业成功,国内许多公司或许会大规模投入训练。一方面,这样的应用创新可以让中国的相关产业出现跨越式升级,而且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应用创新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商业导向,也可能让企业形成利益导向的文化而不愿为创新冒险,在商业应用领域或许可以模仿创新,但在关键技术领域则难以超越专利并消除卡脖子风险。
目前看,ChatGPT在技术上和应用上还不成熟,但已经引起大量用户的好奇心并对其进行测试,引发了影响广泛的营销效应,同时提供了从科技创新转向商业应用的可能,以及由产生机器取代人的潜在担忧,形成了一种混杂科技、商业与伦理的具有未来感的想象。一旦这些在未来变成现实并广泛应用,将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式革命。
多年以来,全球互联网创新越来越少,微软、谷歌、Meta等都成为垄断性平台企业。但是,一旦某个中小公司创新成功,都可能会颠覆这些巨头而且很难被模仿。一方面,中国企业要借鉴ChatGPT的创新模式与经验,树立引领性创新的精神,而不能只是简单进行跟随式的商业模仿与场景创新。但另一方面,监管方面也应密切留意相应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有报道显示,国外一位大学教授挑选出了一篇“全班最好的论文”,学生承认论文是由ChatGPT代写的,为此,欧美多所高校已明确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应用程序。在大力推进基础性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同时,监管也要努力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及时防范新的风险,确保创新始终在合理合规合法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