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何柳颖 深圳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化工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化工行业是一个可以通过对碳进行捕捉、加工、转化等,在利用碳元素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为减少碳排放提供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行业。
(相关资料图)
他强调,化工企业与其“谈碳色变”,不如充分挖掘技术潜力,通过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寻求增长与减碳之间的平衡点,引领产业的低碳发展。
SABIC是世界知名的多元化化工企业,总部位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该公司70%的股份由石油巨头沙特阿美公司持有。目前,SABIC在约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产品涵盖化学品、通用及高性能塑料、农业营养素和钢铁等。
李雷向记者介绍,SABIC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40年间,由一家商务代表处扩展至大中华区的17个城市,同时布局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在上海、广州和重庆建有三家工厂,并在天津和福建分别成立了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和福建中沙石化有限公司两家合资公司。他称,SABIC不断拓展的业务版图和持续稳健的财务表现,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的旺盛活力与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
对于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李雷认为,随着经济活动和流动性的逐步恢复,相信市场开放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的经济活力会得到更大释放,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中国市场会为包括SABIC在内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 ”他表示。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受访者供图)
中国是SABIC最具战略性的石化市场之一《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对于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前景,你有何期待?
李雷:在过去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增速达3%,在世界几大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背景下,中国经济复苏与发展仍取得如此积极的成效,得益于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释放了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动能。中国政府在持续优化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投资以及营商环境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让包括SABIC在内的在华企业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2023年,随着经济活动和流动性的逐步恢复,相信市场开放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的经济活力会得到更大释放,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目前,中国市场的营收约占我们全球营收的20%。放眼未来,SABIC将继续投资中国。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中国市场会为包括SABIC在内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
《21世纪》:在绿色经济成为发展趋势的今天,SABIC对在华业务以及投资策略采取了哪些调整?
李雷: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中国是SABIC推进全球部署过程中最具战略性、活力性和发展前景的石化市场之一。在这个重要的战略市场,SABIC将进一步聚焦材料创新和应用开发,凭借以定制化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地助力广大本地客户在5G通信、电动汽车、光伏发电、化学及物理回收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转型离不开研发创新《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你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哪些关键要素?
李雷: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体制环境下,我们所讨论的“碳中和”并不是指碳的完全消失——中和是一个化学名词,例如“正负中和”、“酸碱中和”,也就是说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让使用、排放和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
基于此,我认为要达成碳中和目标,在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后,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工业生产、社会消费、废弃物管理、可循环使用材料的推广应用等多个环节。作为价值链中的一员,SABIC致力于为碳中和做出贡献,我们也从自身运营出发制定了减碳路线图,力争2050年前在自身运营可控范畴内实现碳中和,同时通过不断拓展减碳领域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减少整个价值链的间接排放。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你认为化工行业应如何助力“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李雷: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今天,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而化工行业要想完成高质量、低碳排的转型升级,首先离不开研发创新能力。这需要中国的化工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材料的研发、生产运营、企业管理等环节当中。
比如,我们正积极推进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 技术的应用。我们位于沙特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处理工厂每年可捕捉利用高达50万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1100多万棵树木。同时,我们正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就CCUS开展合作研究,为CCUS在中国的应用寻找更多的技术选择。
“碳”作为许多材料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事实上,化工行业是一个可以通过对碳进行捕捉、加工、转化等,在利用碳元素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为减少碳排放提供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行业。我认为,化工企业与其“谈碳色变”,不如充分挖掘技术潜力,通过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寻求增长与减碳之间的平衡点,引领产业的低碳发展,这也是SABIC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全球化潮流仍是历史的必然《21世纪》:之前你曾提到化工行业正面临三大挑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产业空心化以及产能过剩。在全球市场仍充斥不确定性的今天,你认为行业挑战有发生变化吗?
李雷:前不久,德勤发布了《2023年全球化工行业展望》报告,其中指出,新产业政策、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供应链挑战和经济不确定性将是未来一年全球化工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我认为这一判断还是比较客观的。
首先,随着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响应,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随之发生改变,这将要求化工行业在产品质量、可持续性等方面进一步精锐技术、提升水平,以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此外,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仍未完全消失,加之地域冲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全球化工行业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
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是客观且紧迫的,这要求我们的应对也必须是坚定且及时的。在我看来,无论面对涉及自身的议题,还是外部干扰与影响,我们都必须坚持创新和协作。具体到中国市场,SABIC希望积极发挥所长,通过科技创新补足高精尖、高附加值核心技术上可能存在的短板;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的协同合作,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助力中国化工行业加速转型升级。
《21世纪》:近年来,“逆全球化”、“脱钩断链”等杂音有所增加,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雷:我相信,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不会退回到彼此分割、相互封闭的状态,全球化潮流仍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全球合作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各行各业需要目光长远,破除行业壁垒,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和跨区域合作,实现政府、企业、行业的高效协同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以化工行业为例,针对气候变化、能源紧张等挑战,行业必须紧密协作,加强技术研发,优化产业布局,共同推进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在市场复苏的道路上,我相信化工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为世界以及中国带来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