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萍 武瑛港 实习生皮光宇 北京报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我们基层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在2023“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家政说。


【资料图】

近十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全国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屯全覆盖。但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司富春表示,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设备设施缺乏和落后和人员专业水平低等问题。

由此看来,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着力强基层、补短板或许仍是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随着基层服务持续增加,家庭医生作为“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也将不断加强和凸显。

加强基础疾病监测,注重基层医疗体系联动

2023年2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一系列目标要求和举措,要求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发力。

据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在座谈会发言时强调,应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霍勇与团队在十几年内的调研中发现,医院救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不在医院,而在院前、在公众,“要把过去几十年来医疗机构技术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延伸到院外,使院前、院中、院后形成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以新冠疫情期间为例,霍勇表示尽管前期病毒株致病力高,后来德尔塔、奥密克戎等病毒相对致病力低,但多数真正导致重症、死亡的都是基础疾病。因此应该把疾病工作落到日常,重视平时与“战时”的联动,及时发现和记录哪种基础疾病会显著影响患者痊愈或死亡。

对于慢性疾病的监测记录,霍勇指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慢性病占据所有疾病死因的近90%,“慢性病死亡的病人最多,平时是这样,疫情来了更是这样。”

因此霍勇强调,应该注意基层医疗体系中的三方面联动:一是人和团队的联动,从基层医生、健康管理师到全科医师到专科医师;二是平台联动,建立完善重大慢病和传染病注册系统、管理体系,从基层起做到信息共享;三是手段联动,通过现代化的数字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对疾病的管理水平,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发挥作用。

除了上述问题,司富春团队针对社区医疗发展进行调研时发现,近年来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等制度建设,为强基层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分享机制和运行机制落后、设备设施缺乏和落后、人员数量不足和专业水平低等问题。

就此现象,司富春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卫生服务投入,配齐、优化基础医疗设备,减小地区和城乡间差异;第二,加强以城带乡的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实行差异化救助政策;第三,增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适度放开乡镇卫生院的临床治疗限制,同时把乡镇卫生院办成擅长专科的特色医院;第四,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鼓励医科高校和乡镇医院建立帮扶制度,放松乡村医生救治服务年限,鼓励县域内乡村医生的自由流动;第五,加强“互联网+农村医疗”的卫生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城乡医疗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农户健康信息库和电子档案,稳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对村民进行健康知识技能科普培训。

除加强乡镇与社区的基层建设外,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树波结合自己在医院工作几十年的经验表示,应该把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放在对医疗资源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承接上级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同时也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所在的区域,一般地市级医院辐射距离是100公里左右,区域统筹辐射范围的适中更易推动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以此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正向发展。”

提升全科医生队伍质量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年1-9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显示,2022年1-9月,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15.9亿人次(不包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数据),同比增长2.8%,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6亿人次,同比下降2.9%;乡镇卫生院8.6亿人次,同比增长5.6%。

由此可见,基层医疗体系在逐步完善之中,选择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乡镇百姓在逐渐增加。“强基层”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工作内容,十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2022年9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负责人朱洪彪表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3.6万个。十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343.7万人增加到443.2万人。

针对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覆盖情况,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认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从数量到质量转化的问题。“基层的门诊量中,高血压和糖尿病占较大一部分,从基层角度来讲,全科医生首先需要应对的就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部分人认为全科医生什么都会看,这是不可能的。”

吴浩指出,我国2022年认证了400多个社区糖尿病专病门诊,建议以糖尿病专病门诊建设先行,建设社区慢性病质量控制中心,探索专病门诊建设标准,进一步推动专病门诊普及。通过建设专病门诊、配备全科医生,提升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和质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有真正的依靠。

“我们讲全科医生,不是说要培养成糖尿病专家,而是要考虑对全科医生进行病种的专项培训、精准培训,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步提升专病专长的建设。”吴浩认为,全科医生最大的优势在于连续性,全科医生了解病人的家庭生活背景、基础病以及治疗恢复程度,能够做出针对性的诊疗服务及防控策略,这十分关键。因此,吴浩建议针对发病量较大的慢性病病种如糖尿病等,对基层全科医生进行专项培训,使全科医生能够解决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

田家政补充道:“强化基层人才培养极其重要,人才培养比买设备要困难得多,设备有钱就可以买,人才培养需要阶段和时间。基层中常见的慢性病等病种是基层医生首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基层全科医生专项培养十分重要,但也需要有耐心、有策略,让全科医生的作用发挥到实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