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4月3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华熙生物合成生物科学馆,参加了华熙生物(688363.SH)2022年度报告媒体沟通会。
会上,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扎着她最喜爱的双马尾,身着粉色西装,在台上进行了长达70分钟的业绩说明以及公司战略介绍等。
(资料图片)
(图为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摄)
据其介绍,去年华熙生物主动实行组织优化、降本增效;功能性护肤品逆势增长,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打造大单品的逻辑;原料业务“稳中有升”;公司持续扎根科技底层,重点布局合成生物。
2022年,华熙生物将合成生物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对此,赵燕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合成生物,公司将进行长期的投入。比如中试投了近20亿,这就是为合成生物做的准备,旨在加强能力建设。”
降本增效路径初浮现去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63.59亿元,同比增长28.53%;扣非归母净利润8.52亿元,同比增幅28.46%。
华熙生物将2022年扣非净利润增长归功于降本增效。此前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去年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使期间费用合计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年报中的描述则更为具体:报告期间,公司主动实行组织优化、降本增效等措施,主动调整腰尾部超出培育期仍未盈利的事业部,助力公司实现利润的释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公司去年的销售费用为30.49亿元,同比增长25.17%。这一增速对华熙生物而言无疑是罕见的。
长期以来,销售费用一直是华熙生物期间费用的“大头”。2018年至2021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不断攀升,分别为2.84亿元、5.21亿元、10.99亿元、24.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14%、83.74%、110.84%、121.62%。
相较于此前数年在销售端的激流勇进,去年华熙生物在销售费用端的增长已十分“克制”。
那么,2022年,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考?
业绩会上,赵燕在谈及如何降本增效时指出,这一定是来自于组织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成功才能降本增效,而不是硬砍费用。
据悉,去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新增数据运营部,在数据化管理和资源统筹方面发力,将前端用户、平台和渠道数据打通,为前台产品开发、渠道策略调整、用户数据运营提供有效支撑。
工业4.0建设方面,各级建设已初具规模,华熙天津工厂(一期)已完成,济南、巢湖、海口新产线均开始调试和使用。同时,华熙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园和华熙生物科技产业园(一期)正在建设过程中,虹膜技术识别、指环扫码等新技术随全数字化系统覆盖医疗器械产线落地实现。
大运营体系方面,以实现用户需求为导向,根据数字化转型要求,调整公司业务流程价值链,重新对核心架构和职责进行梳理和调整。
数字化建设方面,随着数字化成果在各业务线、业务单元实现应用,数据标准协同业务流程,系统深度集成使企业办公效率、订单效率、交付效率显著提升,并沉淀大量合规高质量数据。
“去年工业4.0完成基础设施铺设,铺设完了试运行大运营体系,去解决华熙生物在管理当中的卡点。”赵燕称,数字化转型最大不是线下搬到线上,是整个思维逻辑变化,组织架构发生非常大的调整,这样才可能转型成功。
华熙生物更是将组织能力建设,数据化运营能力建设等作为2023年的重点工作。
市场端描画品牌锐角当然,降本增效只是公司放大利润的一种手段,真正的增长还要看具体的业务条线。
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四大业务板块。年报显示,功能性护肤品是华熙生物营收主力业务板块。
2022年,其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现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38.8%,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72.45%。
具体来看,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四大品牌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夸迪成为继润百颜之后,第二个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品牌;BM肌活实现收入8.98亿元,逼近10亿元门槛。
这得益于华熙生物去年在功能性护肤品上推行的大单品策略。
赵燕指出,对于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各个产品之间的区别,原来大家不太分得清,通过去年应该增强了一些认知,2023年华熙生物将更进一步加强品牌的锐角。
“加强品牌的锐角,用大单品建立和消费者心智连接,这是打造有温度、国民信任的民族品牌的第一步。”在她看来,只有大单品成功了,品牌认知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信任。
目前,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四个品牌均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如何持续增长的问题摆在眼前。
对此,华熙生物表示,未来,公司一方面将稳固大单品或大单品系列,使其成为品牌基本盘,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将推出更加注重策略性的新产品,达到获取新客,丰富产品线等目的。
在发布会现场,赵燕还谈到对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相关负责人提出要求,即“大单品一定要有计划,大单品收入占60%以上才叫大单品”、“护肤品业务要保持持续的、健康的增长”。
她强调,2023年,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不要求持续高速增长、爆发式增长,而要有持续健康的增长。
除了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去年公司原料业务实现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8.3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41%。其中,技术壁垒较高的医药级透明质酸持续保持较高增速,销售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33.73%,占比继续提升。
另外,华熙生物也在通过底层研发不断推出新的生物活性物产品。报告期内,非透明质酸原料销售种类大幅增加,其中依克多因销售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华熙生物表示,未来,公司将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优化已有产品并不断研发新的有潜力的生物活性物,丰富产品矩阵,为原料板块提供新增长动力。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华熙生物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6.86亿元,其中骨科、眼科产品市场占有率均有所提升。功能性食品业务实现收入0.75亿元,实现了较快增长。
继续加大中试能力在4月3日的业绩会现场,记者获悉,相较此前“生物科技公司”的定位,如今的华熙生物更愿意将自身描述为: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
“我们不光是生产出生物材料,我们还要将生物材料打造成在药品、医疗器械、护肤品、食品上都能应用的全产业链品牌公司。”赵燕表示。
年报显示,2022年,华熙生物将合成生物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并进行重点布局和深入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从创新基地及研发团队组建,平台核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到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已经完成了合成生物学所需要的平台-人才-技术-转化的所有环节。
“现在这一块布局六大类物质大概500多类生物活性物,每年计划大概有30余种新的物质能够上市。我们去年又加码投了30条中试车间,继续加大在中试方面的能力,这一块就是把医药级中试也要打通。”赵燕称。
在媒体提问环节,赵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合成生物,公司将进行长期的投入。资金方面,主要包括2019年上市时募集的资金,大概投了10亿元,上市三年多以来,主要靠企业自有资金进行投入。”
“比如中试投了近20亿,这就是为合成生物做的准备,但这20亿并没有反映到研发成本上,而是作为生产供应链投入放在里边。”她告诉记者,作为研发投入来说,没有办法给它做折旧、转化,但这些其实就是华熙生物在这一块重大的投入。
赵燕进一步介绍道,只有中试才有可能产业化,真正打通产学研,这是华熙生物能力的建设。中试是成果转化。小试只能得到克级,中试可以得到百公斤级产品。有百公斤级产品就可以做成吨级,就能放大、产业化生产。所以中试其实是生物制造里边最关键一环。
她表示,2023年,华熙生物力图将自己打造研发创新、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三力合一的国际一流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标杆企业。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产出方面,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华熙生物已经开展了多种生物活性物的研究项目,在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肝素、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产品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合成生物变现上,赵燕表示,“在研发的基础设施上源源不断创新出来这些物质,其实就是逐渐变现,我们每年持续不断投入研发,能力只会越来越强,直接变现就看华熙生物的增长,能够长期健康增长就是变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