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金融界“春晚”——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与老搭档芒格提到了一个非常值得普通投资者学习的理念——不要做任何情绪化的投资!巴菲特表示,“你不想一辈子都做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但在做投资或商业决策时,你肯定想做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资料图】
其实,投资是一场需要克服人性弱点的“心理战”,这一观点早在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就有提及。在他看来,投资者最大的问题,甚至是最可怕的敌人,很可能就是他自己。
确实如此,追涨杀跌、频繁交易、闻风斩仓、跟风买入……诸如此类的“情绪化投资”行为,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危害。2019年的电子,2020年的医药,2021年的半导体,2022年的煤炭,今年的TMT......市场永远不缺风口,也总有人在追风口的路上。面对每一次波澜壮阔的热点行情,一部分投资者怀揣着精准择时的美好愿望激情入场,可多数情况下都“败”给了自己追涨杀跌的频繁操作,最终抱憾离场。
以医药行业为例,自2020年以来,医药ETF出现过5轮较明显的先涨后跌行情。在持续上涨阶段,假设投资者受到市场情绪影响选择追涨,那么结果或会是买在高点,遭遇回调。
注:指数的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也不预示未来指数及相关产品的表现。
我们以上图中标记为3的阶段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若投资者在上行阶段(2021年3月10日-2021年6月1日)的任意一天买入,极端情况下,在跌至区间低点(2022年4月25日)时选择杀跌,平均收益率为-40.11%,损失惨重。(数据来源:WIND;注: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也不预示未来指数及相关产品的表现。模拟测算结果仅供参考,不代表真实收益。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综上,不要期待“精准择时”,尤其是被市场情绪左右下的追高,更是不可取。这是因为,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大多数投资者注意到某一赛道、某一主题的行情,想要进场分一杯羹时,这一波行情可能已经行至半程或接近尾声。不少小伙伴担心的“买在半山腰”“贪心错过止盈点”“只能忍痛割肉离场”“卖晚了”,这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始作俑者可能正是追高入场。
当然,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并非个人投资者专属,市场也容易被情绪所主导,去年底的债市波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2年11月开始,地产政策及疫情管控政策放松,叠加资金面短期扰动,债市出现了一定回调,随之而来的恐慌情绪引发资金密集出逃,导致短期内交易过度拥挤,又对市场造成了负反馈,加剧了债市的回调。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下行至低点时的跌幅达1.03%。(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2/11/1-2022/12/13)
注:指数的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也不预示未来指数及相关产品的表现。
在当时的恐慌情绪影响下,有些投资者可能会想要赎回固定收益类产品以求杀跌避险。不过,从现在时点看,如果那个时候做出了“情绪化投资”的决策,就会错过今年以来的债牛行情。在经济弱复苏、货币政策偏宽松的环境下,债券资产年内回报可观,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持续走高,已从前期低点上涨2.59%。(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2/12/14-2023/5/25)
由此可见,情绪化投资不仅容易导致“追高套牢”,还可能让人“错过行情”。那么在投资理财中,我们如何拒绝“上头”,尽量避免情绪化决策?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上头”是由情绪传导影响激素水平,最终干扰神经系统正常工作的现象。所以,科学管理自己的投资情绪是关键。Dr.汇建议大家不妨试试以下三招~
投资理财,切忌人云亦云。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可能是唐僧;众人都走的路前方未必是金矿,也可能是悬崖。理性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在人声鼎沸时保持清醒,在无人问津处逆向布局。
持有人收益=产品盈亏+投资行为损益。每当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投资者就容易冲动地追涨杀跌,但结果可能是“一通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负十五”。每当忍不住想操作时,不妨再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每一次操作前都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身处嘈杂的市场中,适合自己的策略才是最好的,情绪上头摇摆不定时,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这笔资金近期会使用吗?这笔投资想要追求怎样的收益水平?自己又能为此承受多少浮亏?若自身逻辑不能自洽,则应及时刹车,及早纠偏。
做投资并非易事,需要“双商在线”。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了解市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还需要在市场震荡起伏时做好情绪管理,保持理性独立判断,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要被情绪左右哦。
风险提示:以上为汇华理财有限公司就理财业务开展的通识教育,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市场观点,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