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刘黎霞 湛江报道
【资料图】
湛江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港的宽广海域上,一个蓝白相间、巨型长方体设备格外显眼。每天清晨,渔民都会用设备升降机将鱼料撒进网箱,鱼群争食激起朵朵浪花,场面颇为壮观。这是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一号”。它是当地渔民致富的希望,也是广东发力拥抱“新蓝海”的重点项目。
在9海里之外的湛江雷州流沙港码头,“海威1号”的另一个兄弟“海威2号”已经整装待发,将于近期投放使用。这个体积约3万立方米的“巨无霸”项目,总建设投入3000万元,养殖规模和智能化程度相比1号更高,单周期预计能回收超100万斤优质深远海养殖鱼类。
“海威2号”也是目前广东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是企业在“1号”成功实践基础上追加投建,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设完成,速度创下业内记录,目前3号、4号也在规划建设中。
(即将下水的海威2号,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这是“海洋牧场”第四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将其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抓手。
长期以来,农林牧渔业因为投入周期长,企业规模小,面临融资、担保等难题,如今却成为创投、金融机构追逐的风口。据悉,海威农业目前已获证监会受理IPO申请。
耕海牧渔,“蓝色粮仓”这本“经济账”该怎么算?风口之下,科技“最强大脑”、“金融活水”将如何助力海洋大省唱响“海洋牧歌”?6月14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团,近距离解剖“科金产”高水平循环下的广东“蓝色粮仓”建设样本。
“蓝色粮仓”“巨无霸”的经济账作为广东深远海养殖平台中的“巨无霸”,“海威2号”设计寿命20年,平台长度86米、宽度32米、高度16.5米,是一种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能抵御15级超强台风。
相比已在去年4月“下海”的“海威1号”,“海威2号”不仅体积大,宽阔平台可搭载太阳能电力系统实现绿色能源的自给自足,包括自动投料机、吊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测量、5G数据通信等自动化养殖装备,实现智能化养殖。
此外,其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40斤鱼类。以鳘鱼、军曹鱼、鞍带石斑鱼(龙趸)等中高端名贵海水鱼养殖为主。
目前,“海威2号”设备加装等下水工作已准备就绪,计划于6月18日择最高潮位下水。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戈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海威1号”是在2022年4月投产的,养殖水体为“海威2号”的一半,平台首期投放了3万尾鳘鱼,计划用三年时间回收。
“去年1号平台先后经历过两次台风的考验,安全性非常高,这坚定了我们持续深耕海洋牧场的信心和决心,所以也快速做出追加投资决策,去年8月份开始‘海威2号’设计,历时10个月就建设完成,目前3号、4号都正在规划中。”刘东戈说。
“海威2号”主体投资建设需3000万元,运营成本更高,最大成本来自于鱼饲料。刘东戈表示,养殖饲料占整体养殖成本的5成,以前采用传统重力式深海网箱,渔民不太敢喂养经济价值更高的名贵鱼,投放周期一般也不会超过1年,主要就是担心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颗粒无收,但新平台更安全、更智能、更低碳的特性,让企业敢于一搏。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牧场负责人梁龙成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造价超2000万元的“海威1号”为例,其养殖水深超15米,平台首批投下3万多尾鳘鱼苗,每条鱼苗大约2公斤,养殖至2022年12月底,平均大小为5-7.5公斤。 “海威1号”平台以三年为一个养殖周期,届时每条鳘鱼可长至25公斤左右,若市场行情可观,仅一条鳘鱼膘(鳘鱼胶)就可以卖上千元,产值可达5000万元,一个养殖周期就能收回成本。
(刘黎霞制图)
“平台的高产量将有助于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刘东戈介绍,海威集团是以种苗起家,目前以金鲳鱼为主的预制菜产品占到营收的两成左右,依托海上养殖平台,未来会往中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加大鱼苗培育、预制菜生产力度,比如朝着健康食材如鳘鱼胶口服液等更高端产品开发,企业还将加快拓展休闲观光渔业、休闲垂钓、文化健康等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助王耀嵘补充道,目前海洋牧场建设有几个难点,一是养殖策略,海洋牧场建设要因地制宜,不是海工装备竞赛;二是养殖品种,由于造价投入高,养殖品种能否产生经济效益非常关键;三是种苗从哪里来,大规模铺开后种苗能否及时、充足得到供给;四是销量转化,如何产生更高经济价值。
“所以海洋牧场不是简单的离岸养殖,它需要多功能的配套,海威在做这件事情时会从种苗开始,再到近岸养殖,再到深海养殖,再回到陆路加工,这是一个全产业链条。”王耀嵘说。
“最强大脑”进驻,“金融活水”助力当下,海洋牧场、蓝色粮仓正在成为金融、创投机构追逐的焦点。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这是“海洋牧场”继2017年、2018年、2019年之后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除此之外,今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将其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抓手。
广东既是海洋大省,也是水产品消费大省。高质量打造海洋牧场,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县域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2022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蓝色经济”正在南粤大地上加速发展,“海洋牧场”崛起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可以说,海威1号、海威2号的建成,在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颇具代表性。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智能养殖平台技术,正在打破湛江传统近海业态重叠、望洋兴叹的局面。
能取得技术突破,实际上背后离不开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湛江湾实验室等单位的共同攻坚。例如,需要投入自主研发的领域还有很多,决定养殖收益的鱼苗品种研发建设就是另一个重要课题。
日前,海威集团迎来在企院士工作站的进驻——著名水产养殖专家、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工作站在该企业揭牌。这是湛江第二个、在企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将直面海水鱼苗种培育、优良种质创制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并将助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雷州海洋牧场的建设。
“依托院士工作站,我们主要针对深远海退化品种进行选育、研发,目前石斑鱼、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进展顺利,今年下半年小范围进行试养推广,如果年底能达到预计目标,明年就能大量推广。”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说。
打造海洋牧场,广东过往主要是在突破关键技术攻关、保护海洋生态。如今,重点直指“向海洋要粮食、做强产业链”。资本的嗅觉反应也是最灵敏的,在广东喊出“高质量打造海洋牧场”的口号后,多家行业巨头挺进新蓝海中抢赛道,“金融活水”的加持更是重要一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查阅到,今年以来,广东多家金融机构已充分发力,将支持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业务发展新“蓝海”。据悉,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出台金融服务海洋牧场发展“十条”措施、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将海洋牧场作为海洋金融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广东农信承诺未来三年投放800亿元助力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
刘东戈表示,海威集团近期刚刚获得农行广东分行提供的2290万元授信支持。“海威2号的建设进展能这么快,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帮助,这种变化我们最有切身体会。海威1号我们主要自己做,海威2号就集齐社会各界力量,银行的放贷速度很快,以前是抵押贷款,现在以信用贷款为主,因为行业特性,三年才能起鱼回收,银行为我们设计了三至五年还款年限,这大大缓解了资金难题。”
育种研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是大头。龙头企业广东恒兴集团在海洋牧场建设的号角下,规划了新的发展蓝图——不仅承建中东、非洲地区最大的渔业产业园项目埃及国家渔业产业园,还启动海洋牧场预制菜研发生产项目。 据悉,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为其埃及国家渔业产业园提供2.4亿元专项授信支持、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分为预制菜项目提供7亿元融资支持。
随着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广东涉海贷款“增量降价”。截至今年3月末,广东沿海各地市银行机构海洋牧场产业贷款余额7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3.4亿元。其中,1-3月,沿海各地市银行机构为海洋牧场产业新发放贷款金额22.12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4%,较上年同期下降68个基点。
除了银行“金融活水”,政府资金投入也在加大。广东省财政厅介绍,2021-2023年广东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约20亿元支持海洋牧场及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等渔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实施。
“蓝色粮仓”加速崛起,不仅需要财政资金、“金融活水”提供发展动能,亦需要保险保驾护航。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伴随类似于“海威1号”、“海威2号”这样的“大装置”出现,保险业也正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多元化“海洋牧场”保险产品体系。
“以前我们会面临一个问题,因为保费比较高,企业望而却步,但‘海威1号’建成后,保险公司来实地考察后了解到平台的安全性很高,加上政策支持,我们实际支付的保费比以前有较大幅度调整,大概只需以前的4成。”刘东戈说。
“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很好的信号。”一位熟悉农林牧渔业的保险业内人士分析,以往由于“海洋牧场”生产环境复杂,与风浪潮涌为伍、与暴风高温相随,船舶碰撞、疫病污染、极端天气等影响,所以渔业保险创新要迈开步子并不容易,现在各家保险公司都在不断完善“保险+科技+防灾”模式,为海洋牧场建设构建起“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未来,这一“蓝海”市场还将呼唤有更丰富的产品体系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