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各银行机构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月27日,今年以来已有5家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规模达146亿元。

中小银行积极发行


【资料图】

近日,贵阳银行发布公告称,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30亿元,品种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3.06%。

2023年伊始,已有多家银行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数据显示,年内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已合计发行绿色金融债11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农商行也是近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的主力军,募集资金投向覆盖多个细分绿色领域。截至2月27日,年内已有3家城农商行发行3只绿色金融债规模合计36亿元,其中发行规模最大的银行为贵阳银行,发行规模达30亿元。

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从2016年至2023年2月27日的统计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规模最大,参与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且不乏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农商行等。一方面,大型银行在参与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和优势,另一方面城商行也逐步发挥自身在地区的绿色金融引导力,成为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在探索中前行

目前,银行业绿色金融相关业务主要包括发放绿色贷款、承销或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其中绿色贷款是最主要的绿色金融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上年末高5.5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01万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信贷相关项目融资,近年来在实体经济双碳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绿色贷款出现快速增长,反过来驱动银行加大了绿色债券发行规模。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和经济向低碳转型,绿色金融发展已驶入快车道。目前,国内银行业在探索中取得较大进展,但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两个维度。其一,“不充分”体现在当前绿色金融供给距离实现双碳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其二,“不平衡”体现在绿色金融结构存在短板,比如对高碳排放和乡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对传统高碳排放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支持仍需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不过,目前银行发力绿色金融仍存在几大需要完善的问题。杜阳认为,首先,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领域的资源投入,并且要优化结构,引导金融资源向高碳排放地区倾斜,平衡碳减排与区域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其次,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业务转型与产品创新,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传统业务,要注重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水平,对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综合化融资工具,要加大支持力度;第三,要形成有利于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多方合作生态,积极对接国际准则,强化交流合作,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等方面要贡献中国金融的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