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转发了农资优品视频号的一条爆火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位巢湖水稻种植大户孙师傅在接受“三农前线”采访时表达了对当前禁止焚烧秸秆政策的看法:宁可被罚款2000元,也要坚持焚烧秸秆。
(资料图)
在他看来:秸秆不焚烧,在田里腐烂,排到沟里的水都是黑的。而秸秆焚烧后的水,下雨淌到沟里水都是清的。对于种田的人来说,焚烧秸秆,同时可以减少野稻、杂草和病虫害,并且烧后的灰,里面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老先生的话道出了部分农民的心声,也体现出传统农民认知的局限。
老先生认为的秸秆焚烧的好处,是真的好处,但在这些好处之外,秸秆焚烧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一些反对秸秆焚烧的观点认为:秸秆焚烧,高温会让秸秆中的有机物含量减少,并杀死土壤里的一些微生物;焚烧也可能会引发火灾,更主要是的会造成大气污染。
在作者看来,面对这种有利有弊的情况,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有足够的理由。国家选择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就需要把这种利弊之账算清楚:每年引发多少火灾,造成了多少损失;造成的大气污染有多严重,治理可能需要多少钱?对耕地的负面作用,与正面作用相比,到底有多少差距?这样的差距,能弥补引发火灾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吗?不然,禁止焚烧,会不会像“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呢?在算好账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将算账的过程和结果明白清楚地告诉大众,真正让农民心服,这样才能真正让禁止秸秆焚烧的政策落到实处。
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事实上,禁止秸秆焚烧的政策,从一开始就备受农民和不少社会面上的质疑。即便在全国各地已经全面禁止秸秆焚烧的现在,仍然有两点问题值得商榷:
一是,传统的秸秆焚烧,不仅因为老先生说的那些好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不少人来说,秸秆不焚烧,主要有两个出路:
秸秆还田。如果还田一般就需要机器破碎,相比焚烧,这是一笔新的成本,也许与收成相比,甚至不低;
收集起来用作燃料或者饲料。传统习惯里,秸秆用作自家燃料比较多见,收集是一个不小的成本。以作者小时候收玉米秸秆用作燃料为例,收集过程起码包括挖杆、收运,以及晾晒三个环节,三四亩的地,前后需要一家人持续劳作十多天。如果用作牲口饲料,在上述环节之外,还需要增加一个秸秆切割成饲料的环节。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主要就是留守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让他们承担秸秆收运的工作,在成本之外,即使使用机器,也无疑增加了更多的困难。更主要的是,这些因政策直接多出来的成本,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让他们额外承担,还是政府进行一定的补贴?如果让大家自行承担,那么政府不仅要考虑政策的初心,同时要要做好承担被质疑和批评的压力。如果要进行补贴,财政支出肯定要提前准备。
在这个问题如没有被很好地考虑和解决的情况下,全面禁止焚烧秸秆,看上去就更像是管理者从自己角度出发,主要为了避免承担风险和责任,而选择的便于管理的政策!
其次是秸秆的去处。收集完成了,秸秆去哪儿?既然选择了禁止焚烧,那么末端的出路也必须提前规划好。不然大家费时费力收集到的秸秆如果没有合适的去处,结果可能还是被“一把火烧掉”,甚至于政策的正确性也将会遭遇更多的质疑。
如果最终的出路是生物质焚烧发电,那么,农村的生物质电厂建设准备好了吗?
如果最终的出路是还田利用,那么在庄稼病虫害多的地区,如何应对病虫害,如何降低增加化肥、农药等使用对土壤的污染以及肥力的减损,也需要政府提前思考并有合适的应对方法。
禁止一件事情容易,如何让禁止的选择更加科学,真正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并起到预期的成效,是更难的事情。也希望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