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发布了关于世界经济和若干国家、地区经济的分析预测,其中包括对中国、美国、欧元区等经济体的分析预测。考虑到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近期国际机构关于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预测,较前期的预测结果,都进行了下调。IMF对于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是3.6%,较之2022年1月的预测结果下调了0.8个百分点。

我们注意到,在IMF4月份的预测报告中,对于2022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4.4%,较之2022年1月的预测结果下调了0.4个百分点。应该说,IMF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进行下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近期中国持续受到散发疫情影响,俄乌冲突及美欧对俄制裁的影响也可能进一步显现。但问题在于,IMF原来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值就比较低,相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预期目标5.5%左右要低0.7个百分点,此次下调后与预期目标相差1.1个百分点左右,两者之间差距与往常相比有点大。而且,从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来看,IMF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是偏低的。世界银行对中国GDP增长率的基准预测为5.0%,联合国对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为5.2%,都比IMF的预测值要高。

在笔者看来,IMF可能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一季度中国GDP增长4.8%,这一结果比IMF的年度预测结果要高出0.4个百分点。同时要注意的是,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是在3月份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房地产下降幅度较大,俄乌冲突已经发生的背景下取得的,这三点也是IMF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主要原因。一季度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2%,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了3.5%,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后续有可能减轻。从房地产业的走势来看,房地产销售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下降的,考虑到基数的影响和近期房地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下降态势将会明显缓和,房地产对经济整体的影响也可能减轻。基于以上情况,不少分析机构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再者,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中国有较大的调整空间。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这与美欧严重通胀的情况相比,为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较大空间。2022年我国财政预算中所确定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只有2.8%左右,财政支出的压力相对较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除此之外,IMF对美国经济的预测也值得关注。近期市场分析机构在讨论美国经济是否会出现衰退,甚至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前财长萨默斯等权威人士都预警美国将很难出现软着陆,未来可能会出现经济衰退。但IMF对2022、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为3.7%和2.3%,这与市场担忧和耶伦、萨默斯等人士的分析显然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知名经济研究分析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日前对202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为3.0%,要比IMF的预测要低0.7个百分点。笔者认为IMF关于2022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结果有可能是偏高的。主要依据在于,美国居民消费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2021年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2.2%,由于前期大规模刺激政策效应的消退,当前严重通胀使得美国无法再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2022年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维持正增长都面临一定困难,这种情况下经济要实现3.7%这样的高于美国长期趋势的高增长是比较困难的。

应该说,国际机构对于世界经济的分析预测,在帮助各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判断世界经济形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经济分析研究人员,笔者深知经济分析预测工作的难度。尤其是IMF等国际机构要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预测,难度就更大了。但由于国际机构的影响力较大,其预测报告对各方面预期的影响也比较大,笔者认为IMF等国际机构对世界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测结果不应出现过大偏差,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经济发展需要稳定预期的背景之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