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郭之睿 上海报道 在短暂任职于本土药企后,又一波高管“回流”跨国药企。

4月20日,默沙东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福财(Robert Davis)宣布罗万里(Joseph Romanelli)将于8月份回归默沙东,领导默沙东人类健康国际部,并加入默沙东执委会,直接汇报于戴福财,自2022年8月1日起生效。此前,担任默沙东中国总裁的罗万里于2021年7月14日加入箕星药业。箕星药业是一家私人控股、总部位于上海的生物制药公司。在默沙东宣布罗万里回归同日,箕星药业宣布任命Peter Fong博士为代理首席执行官,新任命自2022年6月1日起生效。

实际上,包括罗万里在内,许多曾经从跨国药企出走本土药企的高管,近日已经纷纷宣布回归。备受关注的还包括今年2月在君实生物出任首席商务官未满5个月的钱巍回归了老东家罗氏,以及曾经就职于罗氏后短暂转向君实生物担任市场营销与医学事务副总裁,并于3月底加入辉瑞的褚楠。

从跨国药企离职的高管们流向本土药企的现象一度成为趋势,而在短期任职后的“回流”也让这一趋势发生了新变化。这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对此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来来往往的人才交流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兴旺的一个表现。”

跨国药企高管频频“回流”

近几年来,跨国药企高管离职进入本土企业人数持续增加,但也有不少进入本土药企后不久,重新回归跨国企业的。

钱巍于2021年6月末离职,随后加入君实生物出任首席商务官,全面负责公司商业化规划和业务运营。仅4个月“短暂体验”国内创新药企后,钱巍回归老东家,被任命为罗氏制药中国客户交互业务模式—肿瘤领域总经理,直接向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汇报。殊不知,罗氏中国总裁边欣,曾在西安杨森任职13年后加入本土创新龙头百济神州,但也只待了1年又重返跨国药企。

继君实前首席商务官钱巍回归罗氏,担任君实市场营销与医学事务副总裁的褚楠也随后离职,于3月28日加入辉瑞。储楠在2016-2021年曾在罗氏担任市场总监/高级市场总监,负责乳腺和胃癌疾病领域产品组合战略、系列新产品上市以及全国市场营销战略等工作。随后在君实生物负责肿瘤产品组合战略、创新药出海国际化战略、国内商业化市场推广以及上市后医学事务与临床运营工作。

此次褚楠加入辉瑞将担任消化系统/泌尿/血液肿瘤治疗领域负责人,负责管理消化系统/泌尿/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销售及市场团队,制定相关领域产品及市场策略,以战略性思维开拓和推动产品管线的业务发展,助力发挥产品潜能以推动业务快速增长。

除了辉瑞、罗氏,默沙东也出现了频繁的人才交替。此前,默沙东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正卿在2019年3月1日宣布成为歌礼制药首席医学官兼大中华区研发总裁后,入职歌礼后短短4个多月后又重返默沙东。而近日,默沙东宣布,离开默沙东九个月的原中国区总裁罗万里,将于今年八月回归,担任默沙东人药事业部(Human Health)国际市场总裁。

另外,阿斯利康中国宣布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全渠道事业部,任命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刘谦为全渠道事业部负责人。刘谦是互联网医疗和制药行业知名大咖,在医药行业拥有20多年资深工作经验,曾选择自主创业,后于2018年重返跨国药企。

针对本土企业人才又回流跨国药企这一现象,王磊认为,目前看到一些外资企业的人才到本土企业水土不服有一些回流也是正常,国内初创公司的人回流外资企业是个趋势,这种来来往往的人才交流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兴旺的一个表现。

“阿斯利康90%的人才都是内部培养,我们的管理者都是内部的,所以我们很少外招,我们的机会永远留给内部的同事。我觉得这一点我们也会坚持到底。我们同样能够吸引到业内好的人来加入,就是学校里的这些新鲜血液。但是我们管理岗位一定是内部提拔,一旦遇到瓶颈,他完全可以到外面发展,这也是阿斯利康的人才理念,人才一成不变、静如止水,这不是我们要的。”王磊说。

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的人才争夺

人才流动的背后,映射着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不断调整战略以及人才架构以应对行业发展的新态势。随着集采常态化、医保目录药品谈判等政策的推进,跨国药企被迫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调整人才架构来压缩成本,应对市场变化,寻求新的增长点。

中康科技数据显示,因集采执行,跨国企业2021年增速不敌本土企业。从不同企业性质来看,本土企业在医院药品市场占主导地位,2021年销售额近6,80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2%,但纵观五年销售额占比趋势,呈下滑态势。跨国企业占比则逐渐扩大,2021年达到3,077亿元,增速5%,尽管增速不敌本土企业,但胜在稳扎稳打。

与此同时,本土药企创新药产品接连上市,巨大的市场潜力下对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IQVIA预测,未来本土药企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参与全球竞争的First-in-Class的企业。其国际化定位高瞻远瞩,而短期内仍将曲折前行。这类企业将引领中国生物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及创新突破。二是中国优质Me-better龙头企业。这类企业立足中国市场,短期以规模取胜,中长期逐步向创新转型。他们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对于亟待建设研发管线的本土药企而言,急需具备丰富经验的人才加入,以把关创新药产品的上市等方面内容。

在此背景下,跨国药企高管选择出走可能是集采带来的冲击、企业业绩情况、行业前景、施展空间大小等因素综合考量下的决定。然而,出走之后回归的人事现象背后,也有个人选择的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内外资企业在文化氛围和职能范围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老牌跨国药企不仅拥有深厚的品牌文化沉淀,分工体系也更加健全,且更加强调团队内部的配合,习惯了外资企业管理方式的高管们在加入内资企业后,需要从各个方面快速调整心态以更好地融入全新的工作体系和企业文化,这也使得外资高管就职本土药企,可能会出现价值观、文化、资本等“水土不服”的情况,故而作出离开的决定。因此对于本土创新药企业而言,在引进人才之后,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眼下,在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变化下,药企高管的流动也将趋于频繁。中康科技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的医改进入深水区,特别是在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及DRGs等系列改革的压力下,仿制药迅速没落、创新药逐渐崛起,整个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快速变化,其中包括人员变动、合并收购等情况也会持续。其中医药创新企业核心高管的离职流动会更加趋于频繁,高层次的人才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这也使得,在人才争夺愈加激烈的今天,内资药企需要更加积极吸纳高端人才,只有进一步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借助人才之价值实现更好的发展。至于跨国药企,正如王磊所言:人才在包括阿斯利康在内的跨国药企会遇到一时的瓶颈,不可能所有人一路上升到底,尤其高管需要离开去做更大的高管,去帮助整个中国医药产业输出人才。而这也是跨国药企的重要使命之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