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3月7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00%。由于今日有4810亿元逆回购到期,今日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4780亿元。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3月,央行连续多个工作日缩量逆回购操作,且操作量节节走低。公开数据显示,3月1日、3月2日、3月3日、3月6日,央行分别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70亿元、730亿元、180亿元、70亿元逆回购操作,利率均为2%,分别实现净回笼1930亿元、2270亿元、4520亿元、3290亿元。
尽管央行逆回购连日缩量,但资金面仍然平稳偏松。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截至3月7日17时00分,判断流动性松紧的重要指标——DR007(银行间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1.8823%,位于7天期逆回购利率之下,表明流动性仍然处于充裕水平。
南华研究院债券分析师高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逆回购连续净回笼属于公开市场正常操作,并不代表资金面有所收紧。自二月中下旬以来,受到缴税、跨月窗口资金需求高企的影响,资金价格中枢走高,流动性边际收敛,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不断放量的方式来对冲资金需求,同时缓解流动性紧张情绪,抚平资金面波动。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向记者透露,央行每日逆回购操作规模主要参考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变化。进入3月,R001、R007、DR001、DR007、SHIBOR隔夜等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DR007由2月28日的2.45%已降至3月7日的1.88%左右,低于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央行适度收回部分流动性,以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高翔也指出,跨月时点过后,流动性压力明显缓解,为保持资金面在合理充裕水平,央行通过连续缩量逆回购的方式回收多余流动性,属于常态化操作,不具有特殊含义。另外,从资金利率的角度来说,尽管近期公开市场资金连续净回笼,但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持续走低,也表明流动性仍然处于充裕水平。
或与银行信贷投放节奏调整有关3月初以来,伴随DR007重返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下方,央行连续多日实施缩量逆回购。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王青解读称,3月初以来资金面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或主要与银行信贷投放节奏调整有关。近期央行领导表示,“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这意味着1-2月信贷投放“适度靠前发力”阶段基本结束,3月新增信贷正在回归平稳增长。不过,这一点仍有待3月金融数据发布后验证。
此前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7万亿元,两个单月数据均创出历史新高。专家表示,信贷、社融“开门红”体现了货币政策靠前发力,激发融资需求,助力稳增长。
王青指出,央行在202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提“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这意味着3月市场流动性也不会再度出现明显充裕、DR007月均值大幅低于政策利率的情况。接下来各主要市场利率围绕相应政策利率小幅波动将成为常态。这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能够兼顾推动经济较快修复和保持物价处于温和可控状态。
3月7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面上行,但短端利率也仍然低于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水平。具体数据来看,1天期Shibor上行20.5BP报1.4360%,7天期Shibor上行5.7BP报1.8730%。
多数市场人士认为,无需担忧央行连续多个工作日缩量逆回购,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恢复阶段,流动性大幅宽松场景虽难再现,但资金利率中枢基本完成回归政策利率附近的过程,后续资金进一步收紧的概率较低。
今年降息降准有无空间?近期,央行行长易纲的发言让市场对降准的预期有所升温。3月3日,在“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目前实际利率的水平比较合适。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有关今年会不会降准、什么时候降准的问题,记者收集和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从反馈来看,多位专家表示二季度或下半年降准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也有专家提示当前动用总量型工具的可能性有限。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认为,从央行行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表述看,央行操作逻辑框架很清晰,宽信用需具备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金融机构需要长期稳定的负债来源,降准是更为有效的操作方式。而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回暖的持续性和斜率仍存不确定性,故央行的积极引导不能缺失,其中关键是加强资金向实体流动的引导。在他看来,3-4月或存在一次降准,幅度可能在0.25个百分点。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这意味着今年必要时可能会小幅降准,但考虑到当前流动性相对充裕,且预计美联储于3月21日与5月再度加息,我国货币政策进行宽松操作时点可能会避开这一时间,在二季度或下半年降准的可能性会相对大一些。
“当下政策焦点以及市场关注聚焦于宽信用,货币政策更多是辅助实现宽信用的手段之一,因此后续降准降息的概率取决于稳增长的斜率。”南华研究院债券分析师高翔认为,当前央行拥有包括多种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在内的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考虑到当下复苏势头改善,动用总量型工具可能性有限。不过,后续若出现外需明显回落等导致稳增长压力加大的情况,降准仍有可能,时点或在二季度之后。
至于降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可能性不大。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透露,短期内政策利率水平更趋稳定,主要是受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制约,而且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有可能影响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王运金表示,当前我国利率水平已达历史较低水平,而今年主要发达国家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利率水平,为有效兼顾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今年我国降息的概率较低。他指出,与美联储加息周期与降息周期交替进行不同,自2018年至今的五年间我国持续处于降息周期,利率工具的操作空间持续压缩;未来全球经济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货币政策也要兼顾短期和长期,需要保留一定的利率空间以应对未来潜在的经济增长下行问题。
王青告诉记者,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政策工具,降息往往在应对重大冲击、托底经济运行的时点推出,发挥“雪中送炭”作用;在经济进入回升过程后,无论我国历史上的货币政策操作还是其他国家货币当局的政策实践,都极少通过实施降息来“锦上添花”,助力经济更快上行。由此,在一季度经济回升势头已经确立的背景下,下调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不高,对此市场已有预期。不过,着眼于引导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上半年存在针对楼市“定向降息”,即下调5年期以上LPR报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