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知道玩,要不要报班?”

“总是磨磨蹭蹭的,做什么事都不专心,看你上小学了怎么办!”

“幼儿园里老师啥都没有教,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小学会不会跟不上?”


【资料图】

焦虑、担忧,几乎是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临幼升小时都会产生的情绪。现实中,通往幼升小的道路上,退园上培训班、家庭加码训练等家长“抢跑”行为也不鲜见。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发展的自然过渡和延伸。只是,这种过渡和延伸如何更从容、更科学?这是家长、幼儿园及小学都在关注并期待解决的难题。日前,由中国教师报主办、巧问教育协办的第二届全国科学幼小衔接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幼小衔接的路径与策略”这一主题分享了观点与各自的实践探索。

走出过度“关注学习”的误区

幼升小需要做入学准备成为共识,但对于需要做何种准备,家长、幼儿园与小学等各个主体的认识并不一致。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苏婧进行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在儿童的入学准备方面存在不少认识误区。

在“家长最期待幼儿园能为孩子做的工作”调查中,“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专注力、倾听能力等”“培养孩子身体运动能力,如跳绳、跑步等”“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如拼音、计算等”等选项位居前列。

“家长存在片面看重小学知识储备的现象。”苏婧说,“学前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基础并不单纯体现在知识的多寡,更体现在情感、态度、学习能力、良好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其实,焦虑的不只是家长,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园长刘乐琼在对部分幼儿的访谈中发现,有不少幼儿同样表达了对上小学的担忧。

“幼儿提及频率最高的是学业压力,对写作业、考试、小学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产生焦虑。”刘乐琼说。

尽管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的意愿强烈,但幼儿园教师及小学教师大都认同小学应该开展“零起点”教学,反对在幼儿园开设拼音、算数等小学课程,由此导致家长与幼儿园、小学在幼小衔接上的理念上产生隔阂。

“行政管理者、校长、园长、教师均认为幼儿园、小学家长观念不科学是幼小衔接不畅的最主要原因,即家长过度关注学习方面的准备与适应,而忽视衔接过程中儿童的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洪秀敏说。

在矛盾的另一面,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也在幼小衔接上存在衔接不畅的诸多难题。

洪秀敏主持的一项超过8万名包括家长、教师、园长、校长等各方主体参与的调研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小学教师认为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并不充分;而实践证明,幼儿园教师在入学准备教育方面确实存在困难。

“家长、教师、园校间协同不畅阻碍幼小衔接开展。”洪秀敏说,实现科学衔接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反思:幼小衔接的主体究竟是谁?

画出协同育人的“同心圆”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洪秀敏表示,为最大程度确保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幼儿园、小学及其他利益主体需要搭建连贯一致的教育阶梯以帮助儿童顺利完成教育过渡。

苏婧的建议是,家庭与幼儿园两个教育主体之间要经常性地展开对话——家长了解和参与幼儿园教育并获得支持;幼儿园全面了解幼儿所在的家庭教育状况和需求,并对幼儿园教育和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两个教育系统间自然形成协同效应,不仅有利于幼儿园教育系统的完善和提高,也有利于家庭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和谐成长。”苏婧说。

在画出协同育人“同心圆”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家长科学参与衔接教育,同时还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

如何让幼儿园教师“更专业”,是与会专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刘乐琼提醒教师,面对家长、幼儿与小学教师的期待,幼儿园教师是时候“把一直在做的事情系统化、科学化、合作化,让入学准备的目标实现的过程及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洪秀敏从“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层面提出建议,“建立幼小衔接专题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围绕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学习共同体”。

徐州幼师幼教集团理事长徐剑媚表示,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可以通过项目式、情境式、访谈式、榜样型培训活动,给教师一定的抓手,并通过出台系列课程方案,让教师知道如何真正做好幼小衔接。

“比如在家长的高期待下,教师如何分辨‘学习准备’和‘小学化倾向’,如何培养幼儿的‘前书写能力’,这些小课题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徐剑媚说。

给孩子好玩的入学引导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副校长林志超每到开学季,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一年级小朋友哭哭啼啼,不舍得离开父母,不愿意到学校,不愿意进课堂;有的孩子在上学一周甚至一个月后,都未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为了让儿童积极愉快地融入校园生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创设了特别的新生入学课程,通过主题化活动编排、儿童化适应引导、协同化支撑教学、游戏化学习过程四个维度,为儿童的未来发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例如在主题化活动编排中,学校在孩子入学第一周的5天分别设置“校园初体验”“校园学习会”“校园大探索”“校园一天创”“校园我爱你”五大活动,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老师、结识身边的朋友、熟悉所处的校园、学会基本的礼仪等。

“解决幼小衔接重点、难点的最佳思路就是创设一种智能化、操作化、高结构化的辅助课程,为儿童搭建顺利过渡的阶梯,提升儿童学习能力、转变儿童学习方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忠忱说,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基本形态必须是动手操作,要具有发展思维的教育功能。

北京第六幼儿园正在进行这样的实践。该园聚焦学习品质培养,构建“会玩”育人体系,打造“会玩”衔接课程,依托生活课程、游戏课程、活动课程等三类课程,帮助幼儿全面做好入学准备。

园长周永革介绍,在该园游戏课程中,教师会与孩子一起开展有趣、有挑战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比如孩子们喜欢孙悟空的筋斗云,教师和幼儿就一起开展“做个腾云驾雾的筋斗云”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在游戏区做起能荡秋千的筋斗云、能装好多人的筋斗云玩具等。

“幼儿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周永革说。

以儿童为中心凝聚各方主体,引导家长科学参与衔接教育,提高教师双向衔接教育胜任力,建立健全幼小双向衔接制度……专家认为,这是实现科学幼小衔接的必由路径。在洪秀敏看来,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标准——“儿童的最大利益应成为对儿童的教育和指导负有责任的人的指导原则”。

这些尝试都在试图回答:我们期待培养什么样的儿童?

也许正如刘乐琼所说,“将来,他或许是个跳绳高手、吃饭高手、背书包高手、排队高手、削铅笔高手、做计划高手、讲故事高手……总之,我们希望他离开幼儿园时是带着‘高手’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踏入小学的,这样或许才是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