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4月20日,据市场消息,天境生物正在寻求收购或出售特定药物的股份。在此消息影响下,当日天境生物盘前拉升涨近25%;4月21日,天境生物盘中股价也一度拉升超过7%。4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天境生物相关负责人求证该消息,该负责人表示,内部没有听闻此事。

据了解,1月28日,天境生物与杭州钱塘新区管委会签署生物药地产化战略协议。也有报道称,天境生物前瞻性地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计划在2024年成长为一家Biopharma。

不管上述收购或出售消息是否属实,在市场看来,Biotech要成为Biopharma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位创新药企负责人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能够成为Biopharma,也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需要成为Biopharma。

2021年7月,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徐佳熹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也发表过相关论断:“Biotech通向Big Pharma的机会窗口已经关闭,并且未来中国Big Pharma也不会超过10家。”

“企业其实有多样化选择,可以只做Biotech,不往Biopharma进阶。因为这个进阶过程涉及生产制造、商业化等多个能力,尤其是目前在创新药支付困境下,在长达多年的研发投入后,企业是否有能力再自己进行产品产业化、商业化都要考量,可以通过与Biopharma合作甚至出售等多种探索。”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股价承压?

有消息称,天境生物正在与顾问合作进行战略评估,此前该公司引起了美国和欧洲制药巨头的兴趣,这些公司希望在中国拓展癌症药物业务,并表示有意收购;并且,天境生物还可能在考虑其他选择,例如与另一家公司合并,或出售与特定药品合伙企业挂钩的股权等。

受此消息影响,天境生物股价拉涨。一位长期关注天境生物的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资本市场真真假假,是否属实并不知晓。1月6日,天境生物宣布高管增持计划,当日收涨2.19%;3月31日,天境生物宣布重要股东与公司管理层自愿锁定股份,次日收涨7.82%。

对于自愿锁定股份事宜,天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代理首席执行官臧敬五博士指出,这彰显了主要股东对公司长期发展并加速转型为专注特药的全球创新生物制药公司的高度信心和长期支持。“我们将不断巩固创新实力,逐步达成我们在研发、商业化和全球合作方面的关键里程碑,为股东和员工持续创造更多价值,并履行我们对全球患者的坚定承诺。”

但自宣布高管增持计划至今,天境生物股价缩水65%。

有市场分析称,天境生物股价大幅缩水,与中概股目前处境有关,但也或与其核心产品靶点CD47近半年承受的挫折有关。2020年9月,天境生物凭借与艾伯维就CD47单抗来佐利单抗(TJC4、Lemzoparlimab)达成近30亿美金的战略合作,刷新了当时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向海外授权交易的纪录。

但随着年初吉利德CD47临床试验遇挫事件,天境生物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今年1月25日,吉利德宣布其CD47抗体Magrolimab与阿扎胞苷联合的临床试验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叫停,理由在于,研究者发现在Magrolimab与阿扎胞苷联合治疗临床研究的不同试验组中,研究者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SAE)在不同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与此同时,吉利德也宣布将部分暂停CD47抗体+阿扎胞苷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部分暂停期间,Magrolimab+阿扎胞苷联合治疗的所有临床将停止筛选与入组,而已入组的患者则会继续接受治疗,并进行严密的数据监控。此次受影响的Magrolimab+阿扎胞苷联合治疗临床包括所有3项三期临床(AML、MDS、unfit AML)、1项1b期临床以及1项二期临床。

另据了解,天境生物至今尚未有任何一款产品成功上市。截至目前,天境生物管线内有1项即将申报上市产品、2项III期/注册性临床、7项II期临床、8项I期临床。

其中,天境生物研发管线中,进展较快的Felzartamab(抗CD38单抗),因为有望成为其首款商业化产品,被认为或是天境生物从Biotech转型Pharma的起点。

另一款,进展在前列的伊坦生长激素α(TJ101)是天境生物从韩国Genexine公司引进的长效生长激素,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2021年11月,公司与济川药业就TJ101商业化达成战略合作,许可济川药业在中国大陆地区进行TJ101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

进阶之困

在业界看来,目前Biotech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条是Biotech成为Biopharma,甚至未来成为Big pharma,自己研发产品,也可以走商业化;另一条是Biotech继续做强研发,一直做Biotech,产品管线上有更多产品研发出来,以此去和其他公司合作或者卖给其他公司。

不过,随着2017年中国加入ICH、港股18A新政放宽对未盈利生物药企的IPO门槛,让中国的Biotech看到了成为Biopharma的愿景。

据华创证券统计:2018年以来,已有超过30家Biotech在A股和港股上市交易。2020年有18家Biotech首次或二次上市。华创证券预计,未来5年,上市的创新药企有望扩容到100家左右。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高级副总裁韩颖姣指出,仅2021年上半年在港交所申报的Biotech就已经超过70家。

不过,创新药的特性决定了不是所有Biotech都能一帆风顺地发展,甚至有成为Biopharma的机会,因为研发九死一生,失败才是常态,一旦失误就将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为此,Biotech的现金储备直接影响企业良性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从目前发布的财报看,体量大、扩张快、支出高的企业,对现金储备量的要求也较高。以百济神州为例,虽然在2021年融资223亿人民币,账上总现金达到了424亿,但其单研发投入就高达93亿,仅考虑目前现金储备和研发支出,就4年内会比较宽裕。

乐普生物2021年现金流为1.5亿元,投入研发费用7.9亿元,仅考虑目前现金储备和研发支出,可能企业维持健康经营的时长不到1年;而歌礼制药虽然股价已到地板价,但仍有25亿元现金流,理论上可以继续支撑近12年。

很多企业也在积极筹备现金流,如君实生物,现金流只有35亿元,但研发支出20.7亿元,理论上可以继续支撑不到2年,3月7日晚,君实生物披露其登陆科创板后首个定增方案,拟定增不超过39.8亿元。

实际上,目前也陆续有Biotech的产品(即将)进入商业化,但自建工厂、商业化团队等并不容易。上述药企负责人以自建工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例称,其中很多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质量环节,要有相应的人才,这需要时间,而且也有很高的风险,所以业界也流传着一句话:“5亿美元建一个工厂,不如做10个新的项目。”

与此同时,目前Biotech的商业化进程还是不太理想,创新药的支付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创新药企目前最主要是通过医保谈判的方式做准入,降幅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最后一公里”问题,虽然各地都在开展双通道政策,但是新产品入院仍不理想,北京药品阳光采购平台和卫健委公布的2018年—2020年部分上市创新药北京进院情况显示,这些药品上市后一年能够进入医院的并不乐观,如康柏西普2018年上市至今有4年,进入北京医院数是26家,而北京的三级医院有70多家;泽布替尼去年批准的,进入北京医院的数量就1家。

为此,Biotech也在尝试着新的路径,如小型Biotech借助大型Biopharma的商业化能力进行首个产品的商业化,有的则通过股权合作等,如石药集团认购倍而达的股权,恒瑞认购万春的股权;也有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如君实生物宣布与嘉晨西海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发和商业化基于mRNA技术平台和的新药项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