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12月份以及全年CPI和PPI数据。2022年12月,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0.7%,降幅比上个月收窄0.6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涨幅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涨势较为温和;PPI上涨4.1%,涨幅低于上年4个百分点,呈高位回落特征。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全球通胀水平上升以及国内疫情散发的影响,我国多措并举做好保供稳价,确保了整体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展望2023年,尽管全球通胀形势不确定性较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我国具备保持物价平稳运行的条件,预计CPI保持温和上涨,PPI可能处于低位,整体物价水平保持温和。

2022年我国物价运行特征

2022年,我国物价运行整体呈现三大方面的重要特征。


(资料图片)

一是我国物价水平低于全球主要国家。面对全球出现4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依靠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以及较为安全的能源粮食保障体系,采取稳健精准的货币政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确保了通胀水平保持温和。全年CPI同比上涨2%,处在3%的预期目标内,并且单月涨幅始终运行在3%以下。放眼全球,我国物价水平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如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发达经济体CPI涨幅普遍高于8%,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CPI普遍位于7%-10%。

二是稳物价稳预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采取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全力稳定粮食和生猪生产,推动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强化跨区域合作,及时开展成品粮油、猪肉、冬春蔬菜等储备投放,全国各地畅通运输物流降低流通成本,等等。各项措施效果显著,确保了终端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22年全年CPI中的食品价格上涨2.8%,明显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10%左右的涨幅。从粮价来看,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同比涨幅最高达到74%、36%,而我国小麦、玉米价格走势较为平缓,全年36个大中城市面粉零售价仅上升了3%,大米零售价下降了1%。

在工业产品价格方面,面对全球资源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压力,我国千方百计稳定国内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重点以煤炭为“锚”,创新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确保了煤炭价格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煤炭价格的稳定为稳电价、稳用能成本奠定了坚实基础,再加上各类大宗商品保供措施,促进了工业生产成本相对保持平稳。从全年PPI走势来看,年初PPI涨幅达到8%以上的高位,随着各项措施逐渐显效,二季度之后逐渐下降,四季度出现同比小幅负增长。

三是价格涨势缓慢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传导。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受全球资源能源以及初级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成本压力较大,突出表现在PPI上升。2022年我国工业领域通胀压力已经缓解,并且出现价格涨势缓慢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传导的良好局面。从PPI和CPI走势来看,年初的时候PPI同比涨幅超过CPI有8个百分点,到8月份二者基本持平,年末CPI涨幅反超PPI有2.5个百分点。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来看,年初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超过生活资料价格11个百分点,9月份出现反超,年末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超过生产资料价格3个百分点。一方面,这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良好通畅,价格能够较为顺畅地从上游产业逐渐向中下游传导;另一方面,终端消费价格在低位温和回升,表明消费需求正在逐渐恢复。

物价企稳回升,消费需求修复中

12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PPI同比降幅收窄,均出现不同程度回升,改变了持续下跌趋势,呈企稳回升特征。核心CPI同比上涨0.7%,近4个月首次回升,表明剔除能源和食品以外的消费需求有所改善。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再加上春节消费旺季临近,近期消费逐步恢复对物价形成带动作用。不过,近期CPI和PPI同比涨幅回升的重要原因是翘尾因素上升,新涨价因素仍然较弱,当前需求出现边际修复但依然偏弱,未来需要持续恢复。

食品价格涨幅扩大主要受鲜菜、鲜果价格回升带动。1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8%,涨幅比上个月扩大1.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7个百分点,比上个月上升0.19个百分点。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环比上涨7%和4.7%;鲜菜价格同比降幅收窄,鲜果价格同比涨幅扩大。一方面,冬季气温转冷,鲜菜、鲜果生产供给下降;另一方面,春节临近,节前消费需求逐渐增加,食品价格呈节日性上涨效应。近期生猪供给明显增加,促进猪肉价格环比下降了8.7%,降幅明显扩大;同比上涨22.2%,涨幅比上个月回落12.2个百分点。猪肉下降持续回落促进食品价格涨势保持温和。

非食品价格涨幅保持平稳,但存在结构性差异。12月份非食品价格上涨1.1%,影响CPI上涨约0.92个百分点,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持平。近几个月非食品价格波动较小,但是结构性差异特征较为明显,突出表现为燃油类价格回落、服务类价格回升。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12月份交通工具用燃料环比下降6%,同比上涨10.4%,涨幅比上个月收窄0.9个百分点,近几个月保持高位回落趋势;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环比下降6.1%、6.5%,同比涨幅均有回落。与此同时,随着终端需求边际改善,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虽然涨幅仍然较小,但已经连续两个月回升。此外,年末春节临近,出行及休闲活动增加,飞机票、电影及演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均出现上涨。

翘尾因素回升带动PPI同比跌幅收窄。12月份PPI环比下降0.5%,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7%,降幅比上个月收窄0.6个百分点。12月翘尾因素回升了1.2个百分点,是PPI同比降幅收窄的主要原因。PPI环比明显下降,表明新涨价因素走弱,当前工业领域需求较弱。PPIRM(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工业购进端价格涨幅高于出厂端1个百分点,表明工业领域输入性价格有所上涨。从主要工业行业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价格降幅收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涨幅回落;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涨幅扩大。

2023年我国物价有望保持温和水平

从全球通胀走势来看,2023年我国面临的外部通胀压力有望减轻。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增强,需求走弱将是大概率事件,将使得全球通胀中枢高位回落。其次,随着全球疫情的好转以及俄乌冲突趋于缓解,这些因素对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供应链冲击有望减弱,能源和大宗商品供应渠道将修复和重构,结构性供需错配状况将得到改善。再次,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货币流动性对物价的抬升作用将减弱。因此,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水平将高位回落,不会对我国造成明显的输入性价格上涨压力。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将促进线下消费领域逐渐修复,有望带动消费价格企稳回升。近几年受抑制的服务类和线下接触类消费有望逐渐恢复,如餐饮、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应领域的消费价格水平可能逐渐上升,将带动CPI中枢有所上升。核心CPI也将随之低位回升,但涨势将较为温和。消费恢复过程可能会有波动,特别是服务业恢复相对缓慢,物价水平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初步测算,2023年CPI翘尾因素平均涨幅低于0.4%,全年呈前高后低态势。因此,综合消费需求和翘尾因素来看,预计2023年CPI涨幅略有扩大,整体涨幅可能略高于2%。

前几年我国猪肉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对CPI带来较大扰动,导致我国CPI走势呈明显的猪周期特征,这样的状况不会在2023年出现。从2022年二季度以来,全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渐回升,目前已经分别达到4.4亿头、4379万头,确保了2023年猪肉供给较为充足。根据生猪存栏量判断,猪肉价格可能保持平稳,不会大幅上升,难以对物价形成明显的抬升作用。从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和猪肉批发价格来看,近几个月已经回落。截至1月上旬,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在18元/公斤左右,比去年10月份下降了近10元/公斤;全国猪肉价格平均批发价格约24元/公斤,比去年10月份下降了近11元/公斤。因此,预计2023年猪肉价格对CPI的抬升作用有限。

受全球经济需求放缓的影响,以及国内工业需求恢复偏慢,近期制造业订单下降,当前企业生产偏弱,因而近期PPI可能处于低位,延续负增长抬升。稳增长政策将促进国内需求逐步改善,2023年下半年工业产品需求或将明显恢复,促进PPI在下半年涨幅有望高于上半年。初步测算,2023年PPI翘尾平均值低于-1.2%,将显著压低PPI中枢水平,全年呈先降后升态势。因此,综合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判断,预计2023年PPI可能小幅负增长,全年走势前低后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