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实习生杨璇 广州、上海报道


(相关资料图)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能源行业正面临新的变革,作为行业重要一环的储能温控,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截至现在,每年风、光电新增量分别超过1亿千瓦,中国的电力系统将从目前的集中式电源变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新模式,电网的调节由关键在电源侧、发电机组的调节改成储能调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解决电网调节平衡可靠性、稳定性的关键都流向了储能环节。

CNESA数据显示,2021年以前全球每年的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基本维持在6HW左右,而2021年新增装机达到18.3GW,同比增长181.54%,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是储能装机的主要增量。同时,根据CNESA数据,2021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10.24GW,同比增长82.8%,2016-2021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9.11%。就国内而言,2022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6.90GW,同比增长182.07%,累计装机达到12.70GW。

也有机构预测,新型储能技术迎来了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风口期。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持续增长,储能的市场规模必将会迎来更大规模增长。在这一趋势下,美的楼宇科技等企业也陆续入局,向行业输出温控解决方案。而温控领域传统企业如英维克、盾安环境、宁德时代等,也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不断升级,改进现有技术。

业内认为,储能热管理行业的“闯入者”很多,有些来自于暖通、有些来自于IDC、有些来自于电力工业、甚至有些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但每一个领域的玩家,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说,就目前储能的热管理系统而言,主要分为以空调和风道供冷为主的风冷模式和采用水、乙二醇、硅油等冷却液,进行散热的液冷技术。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应用领域和客户的经济模型,风冷、液冷都会有适用的场景。但近些年,面对能力密度较大的集装箱类储能,风冷等短板逐渐暴露,企业开始将液冷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2020年3月,美的收购合康新能,切入新能源赛道。今年4月,美的推出8Kw插框平台、20/40Kw侧出风平台、40KW顶出风平台等多款液冷新品。“至此,美的储能产品已覆盖储能电池、储能热管理、光储热柔一体化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也全面涵盖发电侧储能、输配电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三大场景。”美的方面表示。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储能产业前期追求速度,本质上是同质化竞争。到了中后期,追求技术的同时,建立平台化服务,才是各家企业差异化制胜的关键,在这一点上,系统服务扮演着连接技术与应用的关键角色。”

正如美的楼宇科技储能热管理销售总监胡鸿图所说:“在这一红海领域,企业要赢得市场的核心是可持续,首先是储能安全、稳定,其次才是投资可回报。”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看来,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实施背景下,储能行业不仅要积极推动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加速储能产品标准化建设,也要围绕建筑里的储能,发展建筑光储之楼,发展新的灵活用电、柔和用电的社区和园区的能源系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