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汕头报道
(资料图)
8月1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落地广东省汕头市。在开幕式及主论坛期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正式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23)》,从产业图谱、产业发展态势、企业发展态势和政策建议4方面进行了介绍。
从数字经济体系框架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已形成了“3+10+x”的产业图谱,涵盖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三大产业以及10个2级产业目录和若干个相关行业。
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数字化始终构成中国数字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中国正式进入产业数字化为主要驱动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阶段,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52%上升到2022年的81%。
就数字产业化而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构成主导,2017年其占整个数字产业化产业比重已达到53.3%,并逐年递增,到2022年占比已达64.8%。
根据数字化投入和产出程度,可以将国民经济分为高度、中高度、中度、中低度和低度数字化产业5大类。总体来看,2012—2022年,高度、中高度和中度三类占比持续攀升,经济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高度的数字化产业占比从2012年的16.8%增加至2022年的22.4%,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产业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从产业周期来看,每逢国民经济下行承压期,数字经济产业就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韧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引领经济恢复发展。
王志勤认为,未来,在加快基础研发、增强产业韧性的政策加持下,数字经济产业将进入企稳回升阶段,进一步发挥其逆周期的作用来稳定经济发展。
在产业布局方面,数字产业化的区域集合模式明显,北京、江苏、上海、广东4个区域成为产业发展主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较为领先;电信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软件业则形成了“京津”“川渝鄂陕”以及沿海地区三大发展高地。
产业数字化发展则呈现出区域点轴发展的模式,其受经济基础影响明显,因而在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比较好。农业基础资源较好的黑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农业数字化产业占比较高;工业数字化产业则以四川、湖北、东南沿海等地区见长;服务业数字化的产业率呈现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同步发展。
从数字经济企业层面来看,大型数字经济企业是前沿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基础设施研发投入、转型支撑等方面都具有比较强的发展优势,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力量,辐射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同时,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有所缓解,转型投入意愿有所提升,调研发现60%中小企业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同时中小型制造企业持续推动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核心业务转型,推动数字化应用从单点突破到网络综合集成。
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也在稳步发展,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数量以及估值的占比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新进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中,中国的数量占比为38%,估值占比为47%,且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
最后,《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是中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大战略领域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阶段,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需要着力壮大经济产业体系,巩固发展基础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大力做强数字经济的企业主体,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