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胡天姣 北京报道

4月21日,恒生中国发布其2021年ESG报告(下称“报告”)。此前2021年初,恒生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致力将可持续发展元素纳入恒生中国的策略、运营、产品及服务中。

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恒生中国2021年的碳排放量降低了31.78%,2020-2021年合计节约纸张及纸制品约33.42吨。新空间项目通过LEED/WELL双金级认证,绿色建筑面积占办公和营业场所总使用面积的52%。

绿色信贷投放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恒生中国绿色信贷余额较去年同期增约76.7%。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速大于企业信贷总体余额同比增速。

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表示,率先制定碳中和的具体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金融服务发展。

2021年,恒生中国的绿色供应商比例有显著提升,与已加入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的9家供应商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真正做到绿色采购,源头减排。

ESG发展需要中外资共同推动。恒生中国称,其将积极推进ESG本土化实践。恒生中国表示,通过制定ESG行动框架,设定实现自身碳中和的路径及行动方案,明确减排目标和实施时间表。在绿色低碳运营、绿色金融创新、开展绿色公益推动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为金融同业提供绿色发展示范性样本。

宋跃升表示,外资银行在国内的最大优势为跨境和对外联系。“中国整个金融市场和经济体愈发开放,营商环境与对资金的吸引力等方面均在提高。因此,外资银行可以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渠道,将其在境外较为熟悉,且合作多年的企业客户引入中国。”

他表示,在一些较大的能源转型或绿色贷款投入中,恒生中国可以采用银团的形式,集结更多银行的资金与实力,从而顺利支持项目进行。在自身践行ESG同时,恒生中国也参与进传统企业的绿色转型。宋跃升说,在恒生所接触的绿色转型的企业中,棕色资产是主要的挑战之一,尤其是对高排放的企业而言。“30·60”双碳目标界定后,对高碳行业的融资成本、运营环境、合规要求或会越来越高,从而致使后者在融资的可获得性、运营成本、资金成本等方面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此外,企业在进行绿色转型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信用风险问题。

上述挑战下,他认为,转型企业需要自上而下统一的规划,以顺利渡过绿色转型期。

宋跃升强调,对于银行这种金融机构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与基础是,建立自身的风险加权定价模型,计算出最大化风险加权之后的银行利润。“绿色资产在风险中的权重在降低,而化石能源相关的风险在上升。”其说,恒生中国持续调整风险定价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信贷、实体经济不同部门的支持也会相应改变。

面对新冠疫情常态化以及市场波动等诸多风险挑战,恒生中国近年来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2018-2021年三年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27%,发展动力充沛,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亚洲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ASIFMA)估计,未来三十年间,亚洲地区需要66万亿美元的气候投资,以实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的目标。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表示,可以预期,未来全球资金将持续流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抵御气候变化的投资计划、产品和企业。

王丹称,于银行业而言,绿色能源、清洁交通、工业节能、清洁生产、可持续农业和固废处理等细分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在业务上,不仅有绿色贷款、绿色理财等产品,碳排放权等金融衍生品在未来也存广阔空间。

“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切入点在于挖掘更多细分领域的绿色融资需求。”王丹补充,针对不同产业和各类项目的多元化需求,开发相应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