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正式并入京东的德邦股份(603056.SH),逐渐表现出业绩向好的迹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6日晚间,该公司发布的业绩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德邦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6.93亿元,同比增长6.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3亿元,同比增长196.52%。而代表着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扣非净利润则为1.3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对于德邦股份而言,其过去十年经历了三大标志性事件:一是2013年转型快递业务;二是2018年发力大件快递;三是2022年正式并入京东物流。虽然在业务转型过程中一度遇到阵痛期,但随着行业基本面持续向好以及与京东的融合逐步深入,德邦股份的盈利能力逐渐改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半年报中,德邦股份阐述了当前的经营策略:差异化竞争,聚焦大件配送市场;对于大件快递业务,当前经营方向仍然是提高业务量,增加市场份额,摊薄单个包裹成本;对于快运业务,公司将根据市场竞争及客户需求变化持续调整运作模式并逐步加大资源投入,驱动快运业务重回增长。
上半年快递业务营收首破百亿德邦股份的主营业务分为快递、快运以及仓储供应链。今年上半年,这几大业务板块营收均实现增长。其中,该公司快递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0.21亿元,同比增长2.62%;快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1.22亿元,同比增长11.09%。
随着德邦股份上半年快递业务营收首破百亿元,其整体的业务量也达到了3.78亿票,同比增长7.72%。而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第二天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集团包裹业务)累计完成595.2亿件。据此测算,德邦股份的快递业务量市占率约0.64%,单票价格达到26.51元。与“通达系”的市场份额相比,德邦股份显然不足,但其单票价格高企的背后,源自于该公司对快递领域的差异化竞争。
德邦股份在半年报中介绍,其大件快递产品主打3kg至60kg段。“大件快递具有货物价值高、破损率高、操作难、服务链条长等特点,对末端服务、运输品质有更高的要求,传统小件快递配称体系无法满足大件快递的需求,大件快递企业需采用适用于大件货物的运输网络、分拣设备及配送体系。”该公司表示,截至报告期末,其快递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乡镇覆盖率93.82%。
从德邦股份近些年的营收结构上看,快递业务的营收占比已经持续稳定在60%以上。不过,德邦股份对于大件快递业绩的提升空间也进行了规划——“现阶段公司仍需持续加强快递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夯实前端网络、提升货物运输时效及品质、加强中转分拣自动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巩固大件快递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大件快递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场景化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各环节应用技术逐渐成熟,收、转、运、派各环节效率稳步提高,可使公司在保证服务品质的前提下持续提升盈利水平。”
快运是德邦股份的传统业务。根据半年报披露的信息,该项业务产品主打60kg以上的重量,分为普通时效产品、汽运快时效产品、直客产品以及空运产品。德邦股份在半年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零担产品收入实现正增长,整车产品收入增长迅猛。
不过,为了平衡当前快递、快运这两大核心业务的发展关系,德邦股份也提出,将调整快运业务的发展策略,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及客户需求变化,升级快运业务运作模式,并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快运业务收派环节的客户体验。
与京东融合的火花如何更旺?2022年是德邦股份发展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京东物流完成对德邦物流的收购。至此,双方的协同融合备受外界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完成管理团队的调整之后,德邦股份和京东物流的基础设施融合也在加速。
今年6月30日,德邦股份发布公告,其与京东物流签订《资产转让协议》,约定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将以合计不超过人民币1.06亿元(不含税)的自有资金购买京东物流及其控股子公司83个转运中心的部分资产。对于此次交易,德邦股份表示,本次关联交易基于公司日常经营需要,有助于实现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有助于提高公司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本次关联交易不影响公司独立性,公司不会因为上述关联交易形成对关联方的依赖。”
随后在7月19日,京东上线了德邦和京东快运“联名”上门取件功能:京麦商家中心宣布德邦快递、京东快运现已支持大件商品上门取件,保障用户退换无忧,缩短商家处理售后的时长。而在此之前,当用户购买了超出京东快递揽收范围的超长超重商品,申请售后需要自行寄回商家,费时费力,影响用户的购物体验。如果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用户申请售后退/换/修时,将有更多品类可支持上门取件(以售后申请页展示为准)。商家端审核页面或售后服务单页面,可查看实际物流服务商是哪家公司。
据悉,针对上述服务,目前德邦股份已开始试运营提供服务,后续将有更多承运商加入。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自7月开启快运业务资源全面整合,我们估计,德邦股份未来3至4个季度或持续进行转运场及路由的优化重构,盈利端的协同效应或将于2024年下半年后逐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