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8月上旬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迄今余波荡漾。中国大陆认为该行严重违反了一中原则及侵犯主权,因此划定台湾周边海域6个地区,对台进行军事演习,而该6个地区皆为中国台湾地区维持对外往来,特别是煤、原油与天然气等能源输入的重要航道及港口,能源安全议题再度成为各界关心的焦点。此次中国大陆对台进行军演,让过去以来推动的「非核家园」能源政策,包括再生能源发电占比20%、燃气50%、燃煤30%目标,所呈现出来的脆弱性或风险性暴露无遗。其实,在此之前,不论是历年「全国工业总会」所公布的产业白皮书,或是近年「在台美国商会」所发表的白皮书无不指出,他们对中国台湾地区现行的能源政策,尤其是电力的供给安全极为担忧。
净零排放为全球追求目标
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6次缔约方高峰会议(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同时,全球接近50国承诺,2050年将达成「净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的目标,建议必须将核子发电纳入其能源政策的一环。依笔者看,不论是赞成核电持续运转以避免陷入缺电危机,并达到减少排碳降低空污的论述,或反对核电持续运转,充分利用再生能源,加速落实「非核家园」的要求,皆言之有道、论之有理;却忽略了将核心聚焦于中国台湾地区如何在既有的环境及条件下,找到最合适的能源配比,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中国台湾地区受到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等先天条件的限制,势必影响能源政策转型发展的空间。当局为了落实「非核」政策转型,将能源配比完全集中于再生能源、燃气、燃煤发电,完全忽略了在推动发展这些项目的过程中,除了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审查之外,更应重视其所涉及的土地、运输、储存、天候、海象等环境因素的风险。先天限制难以落实非核
先从太阳发电来说,由于中国台湾地区幅员狭小、土地不多,根本难以提供较大型面积的冗余空间作为太阳能的发电场域;尤其在夜晚、阴天或阳光辐射不足下,根本无法进行发电,更加降低其使用效率。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一般不太可能完全利用太阳能作为基载发电;此外,使用如此之大面积电板,如果未来其后续回收废弃器材无法妥善处理,反将造成更严重的环保问题。再就风力发电而言,中国台湾地区发展「陆域」风力发电以来,除了涉及低频噪音问题之外,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在一年中可以透过风力发电的天候低于120天,其容量比率仅有30%。虽目前台湾当局利用全球主要「离岸」风电厂商来台投资的机会,促进技术生根发展离岸风电政策,在一年中透过风力发电的天候或许可以高于120天,但估计其容量比率仅有40%左右。亦即不论陆域,或离岸海域推动风力发电,仍需要克服噪音及天候限制。再者,天然气(LNG)发电方面,中国台湾地区缺乏自产天然气,必须透过进口,经由接收站供应,不论是进口所存在的国际因素,或是在兴建LNG接收站时不易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审查,都会提高电厂投资的风险。例如:台塑公司曾经规划在麦寮南边公用码头设置LNG接收站,由于与码头原始核准的用途不同,造成搁置;台湾中油公司已通过环评审查在大潭兴建LNG接收站,但受到环保人士的不断抗议,被迫研拟替代方案,导致兴建进度延宕。此外,燃煤发电方面,目前燃煤电厂已达到超临界机组的地步,其技术进步颇快,却无法否认,燃煤发电所形成的增加空污,是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燃煤发电具有供应稳定、价格低廉的优势,但若比较燃煤发电与燃气发电的排碳,一吨燃气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一吨燃煤发电的约60%,以温室气体减量排放的立场加以评估,显示燃煤的排碳相对较高,与全球正在推动的「净零排放」目标背道而驰。采最适配比降低能源风险
回顾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在冲击全球经济的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依据其所具有的环境条件,开始调整能源结构,除提高既有水力、燃煤、核能等能源发电效率外,也透过最合适的能源配比规划积极发展,包括:天然气、太阳能、风力、地热、潮汐等多元能源发电,以降低能源的风险。另一方面,从此次俄乌战争造成的能源冲击中可发现,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考虑下,发达国家并未排除核能作为基载发电。很显然地,中国台湾地区推动再生能源发电取代核能发电,其实存在着先天的困难,加上进口燃气发电,更极易受到地缘因素、战争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能源政策的选择上,与其沦为民粹盲目追求「非核」的梦幻愿景,不如务实地评估在既有的环境条件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重新规划包括燃煤、核能等发电在内的最适合能源配比,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以建立能源安全,也能确保经济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