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2754只,资金管理规模5.56万亿元;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550只,资金管理规模10.94万亿元;存续创业投资基金19354只,资金管理规模2.83万亿元,均呈现稳步增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这背后,是众多私募基金经历不平静的一年。

逾70%百亿规模的私募亏损、百亿规模私募频繁发布道歉与投资失误反思公开信,PE基金普遍遭遇募资难,预示着2022年众多私募基金的发展征途依然波折不断。

私募排排网发布去年百亿规模私募业绩榜单显示,截至2022年底,在有业绩展示的92家私募管理人里,其去年平均收益为-7.16%,取得正收益的百亿级私募占比仅有26%。逾七成百亿级私募去年投资亏损,其中包括多家曾获得业绩冠军的私募机构。

“其实,不少私募基金在创造极高业绩同时,其持仓也隐藏着较高的投资风险。随着去年A股板块轮动加快与行业周期性波动加大,很多一度业绩出色的私募基金都遭遇重仓股大幅回调,导致业绩大回撤。”一位百亿级量化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令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开始汲取教训——不再追捧业绩大起大落的私募基金,转而买入净值波动较低但收益稳健的市场中性型私募基金以获取相对可观的复利回报。

记者了解到,相比私募证券基金业绩大幅波动,去年私募股权基金的日子也不好过。一面是股市波动加大导致他们的项目IPO回报率回调,一面是经济增速放缓令高净值投资者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他们普遍遭遇募资难。

这促使越来越多私募股权基金与创投基金纷纷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投资者伸出募资橄榄枝。

数据显示,去年政府引导基金、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政府类LP共计向1824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资,累计出资额逾3万亿元,投资活跃度跃居各类LP(出资人)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防疫措施优化令宏观经济回升,正持续提振国内高净值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带动各类私募基金募资趋于回暖。

上述百亿级量化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近期不少高净值投资者开始主动询问是否新发基金产品、以及绩优私募基金的打开申购时间,这预示着更多增量资金开始回流私募市场,正给私募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水”。

私募证券基金的业绩波折

道歉和投资失误反思,俨然成为去年私募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2022年,多家百亿级私募基金纷纷发布公开信为业绩下滑道歉与反思投资失误。

究其原因,一是私募基金资产配置出现差错,导致业绩超预期回调,二是去年A股指数普遍回落,拖累众多私募证券基金业绩“被动”下跌,比如去年上证指数、深证诚指与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15.1%、25.8%与21.63%。

“事实上,众多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具有周期性,即当他们重仓的股票处于行业上升周期,其股价大涨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反之则大幅亏损。所以去年很多私募基金重仓股票陷入周期性下滑状况,触发业绩大幅下滑。”一位股票多头型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说。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去年私募证券基金平均收益为-8.03%,量化私募似乎相对抗跌——以28家百亿级量化私募为例,去年他们平均收益为-1.33%,其中11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取得正收益,占比40%。

多位量化私募基金人士向记者直言,这主要得益于股票增强型量化私募产品业绩跑赢行业平均水准,究其原因,一是量化模型对市场波动的预测性较好与精细化运营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不排除存在某些量化投资策略通过加大风格暴露以博取更高回报。

“但是,去年我们也遇到很多艰难时刻。”一位量化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在去年四季度股市成交量与走势低迷期间,他们的量化策略连续数周没能赚钱,这在以往数年是很难想象的。因为他们的量化策略主要是针对市场错误定价采取高频量价套利操作,最低年化收益率也能达到10%,且几乎每月都能有正回报。

记者获悉,针对股市波动加大与风格快速切换导致量化私募产品博取超额回报难度加大,越来越多量化私募基金开始发行市场中性策略产品,给高净值投资者创造相对稳健的复利回报。

上海蒙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骧指出,市场中性策略量化产品开始“走俏”,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当前期货基差处于历史低位,期货对冲的成本相对较低,令市场中性产品具有较高的投资性价比,二是经历今年以来股市波动加大,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日益重视超额收益可持续性,纷纷考虑加大稳健型私募产品的配置。而市场中性型产品的特点,就是大幅弱化股市波动带来的冲击,获取相对稳健的回报。

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运营总监向记者透露,目前不同类型资本对市场中性策略私募产品的配置诉求截然不同——机构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收益预期约在年化6-10%,但产品净值波动幅度在2-3个百分点以内;高净值投资者则希望通过配置这类产品分散投资风险。但随着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也开始加仓股票多头型私募产品,争取在2023年创造可观回报。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好转与资本流入,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未来12个月的总体回报率约为16%,今年上述两大指数的每股盈利增幅则分别达到8%与13%。

创投资本积极破解“募资难”

相比去年逾70%百亿级私募证券基金投资亏损,私募股权市场则日益呈现“头部化”趋势。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达到14303家,同比下降4.7%,但与此同时,百亿级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达到268家,同比增长3.9%。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资金正流向百亿规模的行业头部私募股权基金与创投基金。

究其原因,一是行业头部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相对成熟,能在经济波动周期创造稳健高回报,二是行业头部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制相对完善且投资决策相对透明,不大会出现人为的投资失误;三是众多高净值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行业头部私募股权基金拥有更丰富广泛的优质项目储备,具备更强的抵御投资风险能力。

一位国内大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向记者表示,去年私募股权基金募资的确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面是行业头部PE/VC基金基本不差钱,新基金产品刚面世就被高净值投资者抢购一空,一面是众多中小PE/VC基金普遍遭遇募资难,即便他们在某些特定行业领域具有极高的投资水准,但部分高净值投资者不愿注资。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纷纷转而寻求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募资。毕竟,相比民营企业与个人投资者因经济波动难以按时缴付投资款,不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资金相对宽裕且按时到账,有助于私募股权基金顺利开展各项投资策略。

记者注意到,尽管去年私募股权基金普遍遭遇募资难,但他们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步伐并未明显放缓。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私募股权市场新增股权投资金额达到8219亿元,相当于公开市场股权融资总量的76%。

上述国内大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向记者透露,这主要得益于经济波动令很多高成长新兴技术企业估值明显回调,给私募股权基金与创投基金带来不错的抄底投资机会。此外,国家大力发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令创投资本加大相关行业的投资力度。

记者获悉,去年创业投资基金新增投资的前五大行业均是战略新兴行业,合计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本金占比均超过70%,尤其是半导体产业股权投资增速最大。这背后,是越来越多创投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IPO,令创投资本看到更好的项目退出前景与回报。

数据显示,注册制实施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里,私募基金支持率分别为89%、57%、100%。

“随着防疫措施优化令经济重回增长态势,年初不少高净值投资者与企业也开始咨询私募股权的投资机会,2023年可能成为私募股权行业募资恢复的一年,将有助于私募股权基金持续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这位国内大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指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