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3年1月10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高于上月的1.21万亿,同比多增2665亿;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1万亿,不及上月的1.99万亿元,同比大幅少增1.05万亿。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

基本观点:整体上看,在政策面加大宽信用力度带动下,12月信贷恢复同比多增,但受债券融资拖累、特别是在企业债券融资大幅为负影响下,社融同比大幅少增。这表明当前宽信用过程主要由政策面驱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激活。


(相关资料图)

具体来看,年底银行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不减,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多增,带动12月信贷表现超季节性;全年新增信贷较上年多增1.4万亿,对扩投资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贷投放结构“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贯穿全年,凸显房地产低迷和消费疲弱带来的影响。社融方面,在12月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保持同比多增的同时,当月企业和政府债券融资明显偏弱,拖累社融同比少增逾万亿;全年新增社融较上年多增约6600亿,贷款和非标融资是主要拉动项,企业债券融资和外币贷款则为主要下拉力量。货币供应量方面,12月理财产品大规模赎回效应缓和,M2增速高位回落,地产低迷叠加疫情扰动企业经营,M1增速低位下行;当月M2-M1增速差扩大,表明宽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展望未来,在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地方债发行大规模开闸,房地产融资环境大幅改善背景下,加之银行普遍存在贷款“早投放、早收益”的经营传统,2023年1月会迎来信贷、社融数据开门红。全年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有望超过上年,宽信用将成为助力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政策面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调。这是推动楼市企稳回暖,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修复的关键,我们估计最快有可能在1月落地。二是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引导银行加大基建项目贷款投放,推动一季度基建投资保持两位数高增。这也会在一定程度对社融数据形成支撑。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具体来看:

一、年底银行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不减,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多增,带动12月信贷表现超季节性;全年新增信贷较上年多增1.4万亿,对扩投资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贷投放结构“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贯穿全年,凸显房地产低迷和消费疲弱带来的影响。

12月为季节性信贷小月,但在宽信用政策仍然积极、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背景下,2022年12月信贷环比、同比均实现多增。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环比超季节性多增1900亿,同比多增2665亿,时隔两个月后再度恢复同比多增。由此,12月末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反弹0.1个百分点至11.1%。

从结构上看,12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达1.21万亿,环比多增4743亿,同比大幅多增8717亿,是当月信贷整体超季节性的主要拉动。背后是年底信贷定向支持基建、制造业、小微、绿色等领域的力度不减,以及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落地见效、银行加大对房企信贷支持力度。在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多增的同时,12月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表现偏弱,其中票据融资环比少增403亿,同比少增2941亿,与月底票据利率大幅抬升相印证,反映企业贷款期限结构改善。这一方面是政策引导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显示,在各项支持政策下,企业有效贷款需求有所释放。

不过,在企业贷款规模放量、结构改善的同时,12月信贷主体结构继续表现出“企业强、居民弱”的特点。当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少增238亿,同比少增1693亿,与年末楼市依然低迷相印证;同时,12月居民短贷负增113亿,环比多减638亿,同比多减1693亿,背后则是国内疫情高发对居民消费造成较大扰动。

就2022年全年来看,新增信贷规模达到21.3万亿,较上年多增1.4万亿,“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贯穿全年。2022年企业贷款较上年多增5.07万亿,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1.83万亿,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多增3.54万亿。这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政策层面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银行对企业贷款大幅多增,尤其是对制造业企业和基建领域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较大,为全年扩投资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由于企业有效融资需求和银行风险偏好受经济下行压制,新增贷款结构整体仍偏短期化。另一方面,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和疫情反复扰动消费影响,全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较上年少增3.33万亿和7600亿。这也表明,引导房地产顺利实现软着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将是2023年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宽信用成果的重中之重。

二、12月企业和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少增拖累社融同比少增逾万亿;全年新增社融较上年多增约6600亿,贷款和非标融资是主要拉动项,企业债券融资和外币贷款则为主要下拉力量。

尽管12月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环比多增2906亿,同比多增约4000亿,但当月新增社融规模却大幅缩量。12月新增社融1.31万亿,环比少增6774亿,同比少增1.05万亿,导致月末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大幅下滑0.4个百分点至9.6%,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点。

12月社融环比、同比大幅少增的主要拖累项是政府债券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其中,受2022年政府债券发行前置,以及年末到期量偏大影响,12月政府债券融资环比少增3739亿,同比少增8893亿;受前期银行理财大规模赎回,以及发行利率上行等因素影响,12月企业债券取消发行规模大增,受此影响,当月企业债券融资负增2709亿,环比多减3305亿,同比多减4876亿。

其他分项中,随着两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投放完毕,对委托贷款的拉动作用退去,12月委托贷款延续负增,但同比少减314亿;其他两项表外融资也为负增,但较去年同期均明显少减,其中,去年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年末信托贷款压降力度较大,故2022年12月信托贷款较去年同期大幅少减3789亿。此外,中美利差仍深度倒挂背景下,12月外币贷款延续负增,同比多减1016亿;12月新增股票融资环比多增697亿,但同比少增590亿,对社融总量影响不大。

就2022年全年来看,新增社融规模为32.01万亿,在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较上年多增9697亿背景下,新增社融同比仅多增6591亿,主要拖累项即为企业债券融资——全年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少增1.24万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背景下,2022年城投融资政策偏紧,城投债净融资大幅收缩;二是年末两个月,理财赎回潮剧烈冲击信用债市场,企业债券大规模取消发行,净融资转负。2022年政府债券表现要强于企业债券,全年国债和地方债发行量合计较上年增加2.8万亿,净融资规模也高于上年。整体上看,2022年债券融资中“政府强、企业弱”特征比较突出。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宽信用过程主要由政策面和政府融资驱动,地产低迷、疫情扰动导致各类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受到明显影响。

三、12月理财产品大规模赎回效应消退,M2增速高位回落;地产低迷叠加疫情扰动企业经营,M1增速低位下行;当月M2-M1增速差扩大,表明宽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12月末M2增速为11.8%,较上月末放缓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月市场利率回落,债市反弹,理财赎回压力缓解。这意味着11月大规模理财赎回带动居民存款超季节性大增现象也在随之缓解——12月居民存款同比多增10011亿,多增幅度较上月回落5181亿。二是上年同期基数走高,也会压低12月M2增速。可以看到,2021年11月M2同比为8.5%,12月升至9.0%。最后,12月财政存款下降10857亿,比去年同期多减555亿,这也会小幅推高M2增速。

2022年在信贷、社融增速略有放缓的背景下,M2增速明显加快2.8个百分点,主要是财政大规模退税和四季度理财产品赎回带来的影响:前者会直接增加企业存款,后者则导致居民存款短期内大增,而这些因素都不会对信贷、社融数据带来直接影响。这也表明,2022年M2高增并非是央行显著增加了货币发行量,也意味着其对2023年物价上涨的推升作用有限。

12月末M1同比增速降至3.7%,除上年同期增速基数略有提高外,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30个大中城市高频数据显示,12月楼市销量延续低迷。这会直接影响房企销售回款,进而对M1增速形成下拉效应。历史数据表明,我国M1增速走势与楼市关联度较高。其次,12月疫情高发,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也会抑制M1增速。整体上看,2022年M1增速持续处于低位徘徊局面,主要源于楼市低迷贯穿全年,两轮疫情高峰对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影响显著,企业存款活化程度减弱。

12月M2-M1增速差在偏高的水平上进一步扩大,表明在财政金融政策充分发力,广义货币供应量高增局面下,整体而言,企业、居民手里并不缺钱,但受房地产低迷、疫情波动影响,实体经济活跃度不足,宽信用向稳增长传导并不顺畅。下一步宏观政策的重点将是在疫情影响消退后,着力促消费、扩投资,特别是要尽快推动房地产行业企稳回暖,提升企业经营、投资活跃度,把宽信用效应充分释放出来,在供需两端畅通宏观经济大循环。

整体上看,在政策面加大宽信用力度,企业中长期贷款大规模投放带动下,12月信贷恢复多增,但受债券融资拖累、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为负的影响下,社融同比大幅少增。这表明当前宽信用过程主要由政策面驱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激活。

展望未来,在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地方债发行大规模开闸,房地产融资环境大幅改善背景下,加之银行普遍存在贷款“早投放、早收益”的经营传统,2023年1月会迎来信贷、社融数据开门红。近期央行强调,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并明确“明年(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会小于今年(2022年)”。我们认为,“总量要够”主要是指2023年新增信贷规模不会低于2022年,预计有望达到22万亿左右,高于2022年的约21.31万亿,新增社融总量将达到34万亿,高于2022年的32.01万亿。宽信用将成为助力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

贷款投向方面,后期伴随居民消费反弹以及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回暖,2022年信贷结构中的“居民弱、企业强”现象在2023年会有所改观,以企业债券融资、居民中长期贷款为代表的市场自主融资将会回升。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标志。

我们预计,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政策面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调。这是推动楼市企稳回暖,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修复的关键,我们估计最快有可能在1月落地。二是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引导银行加大基建项目贷款投放,推动一季度基建投资保持两位数高增。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融数据形成支撑。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对小微企业、房地产行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以及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推动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