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6月13日下午,央行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月多3312亿元,但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1.42万亿元,同比增长9.5%。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月末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自一季度信贷开门红之后,社会融资规模连续两个月不及市场预期。金融数据一般被视作先行指标,5月份金融数据表明当前需要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期待系列化、组合化的政策工具对冲压力。

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结构分析,导致5月社融不及预期的主要因素依旧是国内贷款少增,同时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融资均同比大幅减少。由此,信贷与债券融资均有所减少,导致整体社融增量下行。尽管除银行承兑汇票之外的非标两项有所回升,但考虑到监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影子银行风险,因而非标的微增无法对冲信贷与债券融资的减少。由于今年一季度积极财政政策秉持靠前发力的倾向,地方债发行进度提速,导致二季度债券融资规模下降,这与当月财政系存款大幅多增形成呼应。

目前,M2与M1增速之间依旧保持较大差距,M2增速在5月尽管有所回落,但M1增速环比也有所下降,表明非金融部门依旧沉淀大量流动性,活期资金转化为定期资金的情况还在延续。5月新增存款大于新增贷款,住户存款增加与M2与M1的剪刀差情况以及各商业银行通过自律机制调整存款利率的实施形成对应,显示出二季度以来经济弱恢复和预期弱化相互叠加导致居民部门保持旺盛的存款欲望,试图通过跨期分配金融资源以应对整体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6月9日,央行网站发布易纲近期在上海调研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消息。易纲在座谈会上提到,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充分就业,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这被市场解读为货币政策导向转变的重大信号。央行在2023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通稿中删除“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逆周期调节”表述,强调“搞好跨周期调节”后,再度重提“逆周期调节”。当前,物价与PMI走势较为疲软,再结合金融数据的走弱,当前的确需要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

经济运行的剖面数据一致表明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应对总需求不足,需要货币政策给出回应。因此,6月13日,央行下调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0.1个百分点至1.9%,回应了市场自二季度以来存在的降息呼声。随着逆回购利率下调,中期借贷便利的操作利率以及月末的LPR利率均存在较大概率调降。特别是央行一直强调践行“预期引导”的前瞻指引理论,此次降息对于提振经济信心和稳定市场预期有比较积极的作用。本次央行并未采用数量型工具,直接采取了价格型工具,也从侧面代表了目前形势的紧迫。增长、通胀与降息三者的结合,或将进一步打开中长期利率的下探空间,这对于债市以及理财产品将形成利好。最后,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弱化以及债务上限问题的缓解,央行稳定汇率的压力将有所减轻,这对于目前强化的逆周期调节来讲将会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