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张梓桐 苏州报道

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9月26日,第四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新闻发布会在苏州召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于2016年启动建设,由上海市松江区发起,自2018年起,科创走廊九城市推出人才峰会机制,由各城市轮值举办,目前已先后在上海松江、浙江嘉兴、安徽合肥举办了三届。


(资料图)

据了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沿线城市均经济较为发达,科研、科创氛围浓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科创走廊在成立以来,九城市重要发展指标在全国占比持续攀升,GDP总量从1/16上升到1/15,地方财政收入从1/15上升到1/12,市场主体数量从1/18上升到1/1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12上升到1/10,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超过全国总数1/5,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多方了解到,科创走廊建设也是长三角地区政府近年来工作发力重点之一,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其相继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目标是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而创业创新科技部官网日前公布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则明确: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每年不少于20万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产学研”新联动

本届人才峰会花落苏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苏州在近年来大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苏州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正在新闻发布会上称长三角一体化为苏州“家门口”的机遇,而在今年苏州政府工作报告中,苏州更是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列为2022年将重点做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并在这一方面花费大量篇幅进行介绍。

苏州市政府提出将“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和G60科创走廊建设,高标准打造太湖科学城、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此外,还将聚焦长三角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便捷服务网,实现与上海医保支付直接刷卡、统一结算比例。”

聚焦产业来看,作为制造业强市,苏州一直拥有悠久的制造业优势传统,但在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重要性愈发凸显的当下,苏州相关产业也在向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转型。

而“产学研”区域联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本届人才峰会在努力促成长三角区域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更深层次的长远合作方面持续发力。朱正指出,本届人才峰会将发挥九城市高校资源丰富、科技创新活跃、制造业发达、企业数量众多等综合优势,构建完善跨区域博士后工作站共建共享机制。

在具体落地政策方面,朱正透露,经全国博管办批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设立,成为我国首个跨“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也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跨越两省一市行政区划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本届人才峰会共征集各地博士后校企<地>合作项目13个,并积极促成了8所高校与九城市企地的博士后跨区域合作。在此过程中,苏州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嘉兴、宣城与苏州大学的校地合作。”朱正说。

人才的加速汇聚带动高技术、高投入产业在长三角密集落地,据悉,九城共建G60科创走廊以来,九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25%,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8家,院士工作站652个、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58家,高等院校196所;已成立了16个产业(园区)联盟、11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1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13个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区域人才服务一体化

区域间的合作交流离不开人才的流动,而长三角作为高校云集之地,如何“引来”人才;“留住”人才也是各地政府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方面工作,朱正介绍称,本届峰会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以长三角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充分展示推介科创走廊九城市创新创业优良环境和人才协同发展成果,集中发布一批人才新政、新建一批人才培育服务基地(共18家,其中优秀人才红色教育示范基地9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示范基地9家)、成立科创走廊高端人才猎聘联盟(联盟发起单位共9家,由九城市各推荐1家本地优质人力资源机构组成),进一步建立健全九城市人才协同服务机制和人力资源交流协作机制。

除此之外,长三角九城市将进一步完善相关人才制度建设,织牢人才托举之网。其中,本次峰会将签订《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服务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包括建立人才服务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增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合作联系、深化专家智力资源共享合作、促进高技能人才技能交流实践、加强人力资源机构交流协作、推进人才公共服务协同办理、强化跨区域人才招聘合作、联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等八项条款。

朱正总结称,《框架》明确了在九城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明确专人,为高层次人才异地服务提供便利;推动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审核机制和“九城通办”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接受理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参加就业见习实习等事项。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九城市已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超1190万余人,国家级人才超1000人,省级以上人才超4200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