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3月份为5.8%,其中,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0%、5.2%。这些群体的调查失业率均高于去年同期。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预计1076万人,相比2021届同比增加167万人。这意味着今年青年人就业形势严峻。

在全球范围内,16~24岁青年群体失业率较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青年时期是个人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步阶段,就业经验和能力相对不足、就业心态不够成熟,而许多家庭也拥有能支撑其长时期等待就业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国家的青年人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年人,约是成年人失业率的3倍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16-24岁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平均在13%左右,与5%左右的全国调查失业率相比,是其2.6倍。同时,青年群体的调查失业率波动性更大、受影响时间也更长。

3月份16-24岁的调查失业率为16.0%,主要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疫情因素影响有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指数)同比、环比均回落,一季度CIER指数为1.56,低于上季度的1.99与去年同期的1.66。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求职申请人数季节性增加34.64%,招聘需求人数增加5.68%。从劳动力供给来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6-25岁青年占据新成长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尤其以高校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为主。由于今年毕业生规模创下新纪录,因此,会进一步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青年群体就业形势严峻。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其中包括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中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投资基础设施以及为企业减免税费等政策,创造和保护更多就业。应当说,中央政府极为重视青年就业问题,但是,相对于短期压力,目前青年劳动力面临的长期挑战可能更大,必须从战略上制定青年劳动力就业规划。

当前,不仅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全球经济也面临产业与技术革命,智能化、自动化、大数据等成为趋势,对劳动力技能提出新的要求。这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大规模增加技能型人才以及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应对产业技术迭代的人才需求。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一些挑战,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不仅要在技能上,还要在精神上、认识上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塑造更为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事实上,中国青年就业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在经济转型与疫情因素影响下,许多青年人在择业时的避险倾向更加明显,从而更加求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招聘市场私营、个体企业招人难,国有企业、机关就业人员竞争激烈,部分青年人不愿从事制造、建筑等行业。政府应该出台有效扶持政策鼓励青年人到非公企业和制造业工作,系统性解决年轻人的居住、婚恋、育幼等方面的困难。新进场的劳动者长久失业会产生“疤痕效应”,这会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长期影响并降低其对未来的预期。

因此,我们有必要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并将失业青年人纳入其中,不仅仅为其提供失业救济,也应该建立网络社区、线下机构等为失业年轻人提供各种帮助,包括公益性的职业介绍、技能培养、社会讲座等。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一定保障,而且要将他们组织化并加以引导、培养,帮助那些无业年轻人从焦虑和压力中走出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