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毅 编辑/鄢子为陈晓平
(相关资料图)
四川首富刘汉元,正加速扩张光伏帝国。
一周前,通威公告称,拟在盐城投资2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约40亿元。
最新消息是,通威控股的附属公司,在过去12个月,与罗博特工签订合同累计达1.1亿元人民币,用于采购自动化设备。
年内收获2500亿订单后,刘汉元的野心,已指向下游组件,打造一体化产业链。
“作为长期标榜专业分工和错位竞争的上游玩家,通威已做足准备,以硅料成本优势搅动下游组件市场。”一名光伏行业分析师向《21CBR》分析称。
成本杀手
光伏产业的核心链条,一般有4个环节:
第一,从硅矿石中提纯获取高纯度的硅料;第二,硅料制成的硅棒、硅锭切割成硅片;第三,硅片加工,制成光伏发电核心部件——电池片;第四步,电池片互联,生产出光伏系统的有效发电单位——组件。
刘汉元的光伏生意,包揽了前三步。
他最具话语权的环节集中在上游的硅料业务。从产能来看,1-6月,通威股份硅料产量10.73万吨,国内市占率近三成。
同他缔结同盟的另一光伏巨头——隆基股份,做的环节集中在光伏组件。
硅料生产商众多,那么,刘汉元的护城河,在哪里呢?
答案是成本控制得好。
刘汉元发家于竞争激烈、净利率极低的农牧业,富有成本意识,2007年,他进入多晶硅领域,从千吨级产线发展到10万吨级产线,不断优化技术指标,单吨蒸汽消耗、综合电耗等成本指标不断下降,均领先同行。
2021年,新产能生产成本最低已至3.37万元/吨,同比下降7.2%。
他起步早,有的优势同行已不能复制。
举例来说,硅料生产,成本大头是电费。据测算,电费约占成本的35%左右。
通威有3个硅料生产工厂,分别位于四川乐山、内蒙包头、云南保山,都是低电价区域。据分析,截至目前,刘汉元已提前锁定超20万吨的低成本产能,电价不高于0.3元/kWh。
低电价地区的电力负荷有限,且能耗双控目标考核机制下,新产能获取低电价的难度提高,新进入者,难以在电价上与之竞争。
而生产1吨工业硅耗电量约1.3万度,假设其他成本不变,电价每上涨0.1元/度,对应成本增加约1300元/吨。
在太阳能电池片等非核心领域,刘汉元也做到将非硅成本降至0.18元/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一流。
居安思危
今年上半年,硅料供不应求。
硅料成交价,一度触及30万元/吨,较去年同期涨了近3倍,主要凭借光伏业务的猛涨,通威上半年赚了122亿元。
刘汉元成功让下游给自己打工。
鉴于紧张的硅料产能,今年以来,他共新签了总额约2500亿的长期订单,为多个扩产项目找到客户。
特别是隆基股份,今年3月,斥资442亿元,跟刘汉元签订长单采购协议,锁定硅料产能。两家甚至相互参股对方的扩产项目。
“多晶硅价格上涨,已成为制约中下游企业扩张规模的重要因素。”中来股份公告称。
这反过来说明,刘汉元恰掌握“卡脖子”的关键环节。
硅料的紧俏,甚至迫使部分下游斥巨资进军上游,来摆脱通威等巨头的钳制。
比如,做电池和组件的中来股份,计划投资140亿元,建设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
“硅料行业是大化工范畴,是技术+资金的‘双密集型’产业,要有技术积累和工艺持续爬坡能力;组件产品主要是用于终端应用场景。”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向《21CBR》介绍,两者核心能力不同。
在上游,刘汉元赚得盆满钵满,他一度长期不愿正式跨入组件的领地。
即便其组件已有小规模量产,官方仍称,只是论证硅料电池片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前期不希望扩大规模。
然而,在上游躺赚时,他还是将手伸向下游。
8月中旬,一则招标公告惊动光伏业。
当时,华润电力公示的3GW组件项目集采公告显示,通威与隆基、亿晶光电等下游厂商一道,入围候选人。
通威给出投标价格58.27亿元,折合1.942元/W,(含1000km运费),打败隆基(出价60.61亿)、亿晶光电(出价59.84亿),拿下组件的大单。
刘汉元正式下场组件,且以大胆拿下大单,加剧了光伏产业链对通威价格战的担忧,消息一公布,隆基等组件企业,股价均大幅下挫。
对冲策略
为何要跟自己的客户抢市场?
刘汉元此举,大概率是对冲策略,在硅料转冷前提前布局。
光伏行业周期性明显,其逃不过市场热潮——产能扩张——产能过剩——价格战——重新洗牌的魔咒。
“硅料进入者众多,年底或者明年初,硅料价格可能崩盘,产业链话语权会回到组件端。”
兴储世纪总裁助理刘继茂向《21CBR》表示,垂直一体化的好处,当硅料价格高企时,组件以低价格换市场;当硅料价格崩盘时,组件以利润补贴硅料。
“从长远看,光伏垂直一体化企业的供应链条更顺畅,无论产品供需周期、还是产品技术迭代,体现出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化优势。”祁海坤表示。
祁认为,组件产品可以做toB的电站市场,也可以做toC的光伏应用,对于刘汉元加强汉威影响力大有益处。
“资本市场希望组件一体化会更好,我们也要顺应大势。”通威曾给出此番表态。
公司已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51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 3.12GW, 上半年结算发电量19.16亿度。一旦补上组件的短板,其核心装备环节,将不用再假手于人。
新的举措,有助通威提高估值,今年以来,其股价上涨10%,最新市值约为2200亿,刘汉元、管亚梅夫妇共同持股43.85%,单单这笔股权,身价几近千亿。
官方强调,专业化道路的逻辑不会改变,且认为“光伏产业链前端的硅料和硅片协同比较好,但是电池组件达不到统一”。
无论如何低调,40亿元项目公告已表明,刘汉元迈出了关键一步,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掌控,已经真正开了头。